(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岢岚“双助”乐跑活动。 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岢岚县桃园昇实验小学里,充满山西风情的儿童舞蹈《岢岚是个好地方》上演,拉开了中国儿童中心“助人助己”(以下简称“双助”)支教活动成果展示的序幕。接着,乐器演奏、中外经典歌曲合唱《红星歌》《小美满》《The More We Get Together》等陆续登台;现场书画技能展示、多民族文化体验活动频频亮相。孩子们眼里闪着光,举手投足饱含热情,展现出自信、活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17名青年教师奔赴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开展了为期6天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暨“双助”支教活动。
开启孩子们的音体美智慧
桃园昇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八一爱民学校”。本次支教活动通过开设趣味国画、舞承民俗、民俗文化、田径体育和文明互鉴等特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创新思维。
在三年级一班的趣味水墨国画课上,老师以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蔬果写意系列为主线,引导孩子们在水墨氤氲间体验中国写意画独有的韵味与美感。起初,孩子们怕出错不敢下笔,老师便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水墨没有对错,每一笔都是你自己的表达。”渐渐地,孩子们放松下来,尝试画出葫芦、白菜、樱桃、枇杷。就这样,齐白石画中那些鲜活的生命,成为孩子们亲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窗口。
课上,老师除了讲解国画下笔着墨的方法,更鼓励孩子们将经典绘画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启发他们构思构图、调配浓淡,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和小景融入画中,呈现在自己的书包、手袋等用品上。于是,每一件作品都成了充满童真与创意的国风文创。
结课时,有孩子说:“老师,我从没想过水墨画这么好玩,还可以画在布袋和扇子上!”此外,老师还鼓励孩子们以“我心中的摩天大楼”“云朵的奇妙联想”等为主题,在绘画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梦想。
书法课上,孩子们从学习基本笔画到书写“大国少年”折扇,在一笔一画间深刻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在多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中,老师借助汉族鱼灯、白族扎染、苗族银饰等媒介,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据支教团介绍,本次活动针对支教学校在美育、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薄弱问题而设计。除了书法绘画,还有名曲欣赏、声乐训练、乐理常识、木偶制作和木偶剧欣赏、情景剧表演、讲好家乡故事等。在体育方面,则通过体育舞蹈、跆拳道、乒乓球、篮球等引导孩子们爱上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为“爱心妈妈”充电赋能
本次支教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爱心妈妈”充电、赋能。
岢岚县“爱心妈妈”的辅导服务对象多为父母不在身边、由祖辈照料、面临手机使用困扰的小学生。为此,支教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爱育祖辈——祖辈家长育儿指导”和“学龄儿童屏幕暴露现状与应对策略”专题辅导。在现场,老师和“爱心妈妈”们互动提问、分享案例,并对“爱心妈妈”进行实操指导、发放学习材料。
支教团教师还通过深入困境留守儿童家庭,面对面了解儿童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儿童的实际需求,精准结对、用爱帮扶。
支教活动还同步推介了“中国儿童中心家长学校”“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等在线资源,切实帮助当地“爱心妈妈”拓宽知识渠道、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升关爱服务能力。
据了解,自去年3月起,中心与忻州市岢岚县、运城市永济市携手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工作,围绕困境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在精准纾难解困、常态亲情关爱以及赋能促进提升上持续发力。中心143名干部参与关爱活动,累计向两地捐赠3000余册图书杂志、130套科普玩教具及《6~12岁儿童健康情绪培养系列微课》《农村未成年人自护视频》等线上课程资源,并通过“双助”支教、“六一”慰问、寒暑期关爱、“爱心妈妈”家访等形式,将爱心传递到留守困境儿童手中。
提升乡村教育造血能力
据了解,中心聚焦脱贫地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训和体音美等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于2015年启动了“双助”支教服务活动。支教内容分为音乐启蒙、戏剧表演、书画启迪、体育健身、航模科普、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七个方面。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到航模基本知识,亲手制作飞机模型,还获得了身心健康的指导和帮助。
11年来,中心共举办了9期培训班,2000多名幼教老师参与培训。中心通过搭建线上师资培训网络平台、借助现场直播等形式,组织学员参加线上学习培训,同时还把课程内容制作成网课,增强培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提升乡村教育的造血能力。
截至目前,中心共派出120余名支教教师,设计编制了30多种特色教学课程,为甘肃、四川、河北、山西等地多所小学提供支持和帮助,受益学生达6000多人。
同时,为了帮助受助单位改善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推动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中心争取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公益资金,为四川省雷波县渡口乡糖房寄宿制小学和马湖乡中心校购买并安装了价值12万元的洗浴热水器,解决了山区小学住宿师生的洗浴难问题。
中心还牵头协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全国“双有”组委会等7家单位,为甘肃省西和县22所中小学和71所幼儿园捐赠了2100双童鞋、2670套校服、1720册图书、60套亲子点读笔、200幅剪纸作品和300台饮水机等物品,总价值约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