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师爷的角色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管理文案、刑名案件以及银谷等具体事务方面。这些师爷不仅仅是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到了晚清时期,许多幕僚从幕后走到台前,逐渐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智囊团。
曾国藩在创立湘军的过程中,秉持着一种不拘小节的做法,常常把“成败听天命,毁誉由人言”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这种态度显然与当时官场的圆滑世故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他在湖南的同僚们中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可以说是“自讨苦吃”。尽管如此,曾国藩在军事上却显得较为谦虚,他曾表示:“我不过是个训练的好手,并非战阵中的能将”。虽然他亲手组建的湘军看似文武双全,但成败却并非单凭个人的勇气能决定。
湘军第一次出征便遭遇失败,一个月后,曾国藩率领五营湘勇夜袭靖港,却再次中了太平军的埋伏。这一次,曾国藩怒不可遏,甚至一度跳入湘江准备自尽。幸亏幕僚章寿麟及时将其救起,曾国藩狼狈地回到了长沙,但他因受不了外界的嘲笑,再次一气之下前往城南的高峰寺立下遗嘱,心情非常低落。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好转。咸丰五年,湖口的湘军战船被石达开部烧毁,曾国藩第二次跳江想赴敌死,还是在幕僚罗泽南和刘蓉的劝阻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曾国藩执着的个性,甚至让当时的咸丰皇帝一度发表过“匹夫居闾里,恐非国家福也”的评价。
尽管一直受到批评,曾国藩依然坚定地坚持自己的道路。他自己也曾说,自己受到了“群疑众谤”的困扰,但也因为有了幕僚的帮助,他的治理才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幕僚陈鼐曾让曾国藩深感自己修身方面的不足,曾国藩表示:“我最近总是喜欢批评别人,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得更好。”
在曾国藩的众多幕僚中,赵烈文是最为出色的一位。赵烈文年轻时就已有了很高的声誉,墓志铭中记载他曾三次参加省试,虽然都未能中榜,但他却非常果断地放弃了。咸丰五年,年仅23岁的赵烈文在同乡周腾虎的推荐下,首次进入曾国藩的幕府。初见面时,曾国藩对这个年轻的书生并没有太多期待,只是安排他参观了湘军的各个营地。赵烈文回营后直接指出,樟树镇的陆军营制松散,军气已不振,令曾国藩十分不悦,但赵烈文并未继续深谈。
过了一段时间,赵烈文因母亲病重向曾国藩辞行,准备离开时,湘军在樟树遭遇了重大失败。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在朝廷的命令下推荐人才,赵烈文的名字赫然在列,第二次被召入幕府,且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他最核心的幕僚之一。
同治六年,曾国藩和赵烈文有一次长谈,赵烈文提出,清朝可能在五十年内灭亡。尽管曾国藩并不完全认同,但在日后他逐渐感受到形势的变化。直到他被调任直隶,见到了慈禧和同治帝,才开始意识到赵烈文的预言有可能成真。
在处理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时,曾国藩兄弟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曾国荃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曾国藩则需要在后方协调一切。清廷一方面防范湘军,另一方面却要求他们“以报奏事”向朝廷汇报战况。曾国荃虽然在前线表现出色,但由于过度依赖赵烈文的谋策,他的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有一次,赵烈文在李秀成被俘后劝阻曾国荃不要擅杀,虽然曾国荃因气愤一度想将李秀成处决,但在赵烈文的坚持下,最终决定请示曾国藩。曾国藩的回信中明确表示支持赵烈文的看法,认为应避免直接处决,避免引发更多的疑虑和不必要的麻烦。李秀成最终在七月初六被处决,虽然曾国荃的做法符合当时的形势,但如果赵烈文没有坚持,曾国荃的决定可能会让整个湘军陷入困境。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尽管曾国藩常常处于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他依然能够依靠幕僚的智慧与建议,有效地保持了湘军的运作。在李秀成事件后,朝廷对湘军的防范越发严格,虽然湘军成功地攻占了天京,但与李秀成的处理问题紧密相关的争议,也让湘军的声誉受到了影响。
赵烈文与曾国藩的长谈,展现了他们在不断变化的政治风云中彼此信任的深厚关系。即使曾国藩在一开始并不认同赵烈文的预言,但随着朝廷的腐化和政治局势的恶化,他也逐渐意识到,赵烈文的判断已经不再是空穴来风。
总的来说,曾国藩和赵烈文的合作,展现了幕僚在历史大潮中的关键作用。而赵烈文的预言,尽管未能见证清朝的灭亡,却在清朝即将覆灭的背景下,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