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何要将治河专家靳辅和陈潢抓到京城问罪?原因很简单:这两位专家不同意康熙的治河建议,而康熙则以统治者的姿态,强行要求他们按自己的方式治理河流。
事情的起因在于康熙想要改变河道的流向,他要求将海口挖深,但靳辅和陈潢认为这一提议不合实际,他们坚持认为这种做法会对河流治理带来严重后果。不仅如此,康熙派出的工程队伍也未能如期完成任务,因为上游没有按要求关闸,导致下游的劳动白费。即便康熙下令关闸,甚至亲自写信请求二位专家协助,他们依然坚持己见,拒绝听从圣旨,因为他们更多地考虑到了百姓的利益。
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将靳辅和陈潢抓到京师面对问责。面对这些治河有功的老臣,康熙知道,陈潢是一个固执的人,根本不可能改变他的看法。所以,康熙特意单独召见了靳辅。他先是强行给靳辅加上了一个与明珠勾结、进行淤田买卖的莫须有的罪名,试图用这个罪名威胁他。此外,康熙还以内阁官职作为诱饵,希望能通过交易让靳辅服从,按自己的指令行事。毕竟,康熙认为像靳辅这样的老官僚,应该明白“尊君令”的重要性,知道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
然而,靳辅依然坚持拒绝,并要求康熙收回成命,不要一意孤行。康熙气得怒不可遏,回到屋里把东西乱砸。但靳辅和陈潢的治河才干不可小觑,他们确实在黄河治理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康熙不敢轻易处置他们。于是,康熙必须想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以便能顺利将他们除去。
历史上,康熙曾依靠高士奇巧妙处理过多次官员间的冲突,像阿席熙与靳辅之间的银两纠纷,黄河决堤时他也曾成功保护靳辅和陈潢的生命。这些时候,高士奇通过巧妙的手段,让那些陷害靳辅和陈潢的官员感到吃了亏,最终未能得逞。这次,康熙也想通过高士奇来“打手”,让靳辅和陈潢认罪,承认自己违抗圣旨。然而,明珠和高士奇都明确表示不愿意成为这个“打手”。
明珠甚至说:“如果连像靳辅陈潢这样的忠臣都被抓了,其他人以后怎么敢再为朝廷效力?”他还提到,靳辅和陈潢家产不多,仅不到五两银子,如果因为抗旨不尊就处死他们,那不但黄河可能决堤,整个局面将难以收场。这些话让康熙更加为难。而明珠还爆料,索额图通过淤田案的租银为太子购买私宅和女孩子,引发了康熙对太子管理问题的不满。明珠言辞激烈,甚至暗示康熙对太子教育失当,这让康熙感到非常愤怒。
康熙本打算通过赦免靳辅和陈潢,让他们继续负责治河工作。但由于太子、明珠和高士奇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计划无法如愿。最终,康熙还是决定革除靳辅的职务,并将陈潢软禁在狱神庙。这一切背后,康熙为了权力和控制,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虽然靳辅和陈潢有治河的功绩,康熙舍不得完全处死他们,毕竟,如果黄河再有问题,康熙可以随时让他们回来。但是高士奇和明珠的态度,也让康熙开始对他们产生怀疑。高士奇未能按康熙的意图行事,康熙便开始逐渐排挤他。高士奇和明珠的“心机”让康熙感到愤怒,最终康熙决定将他们都一一清除。
在康熙看来,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只要愿意按照他的命令办事,即便做错了事,他也可以保其青史留名。但一旦有了不合作的态度,哪怕是才智过人,依然会被弃之不顾。靳辅和陈潢的坚守,使得他们最终遭到软禁,高士奇的离职,也证明了如果你不能为康熙所用,即使曾经功勋赫赫,最终也只能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