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各霸一方,形成鼎足之势。但令人诧异的是,深处东北内陆的奉系,却建成了民国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当直系控制长江流域、皖系盘踞东南沿海时,为何反而是奉系在海军建设上独占鳌头?
一、直皖两系:坐拥地利却难成气候
直系军阀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港口城市。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直系领袖理论上具备发展海军的绝佳条件。然而直系海军始终未能形成强大战斗力。
1917年,程璧光率领海军舰队南下护法,直系失去了一批主力舰艇。更关键的是,直系内部派系林立,海军经费常被陆军挤占。吴佩孚曾哀叹:“吾等虽有江海之利,然陆上战事紧迫,水师终难优先。”
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马尾船政局等近代造船基地均在其势力范围内。但皖系专注于争夺中央政权,对海军建设投入有限。加之福建沿海海盗猖獗,皖系海军多用于剿匪,难以发展远洋作战能力。
至1920年直皖战争后,皖系势力大挫,海军建设更成泡影。曾经显赫一时的“海军总司令”杜锡珪,最终也只能率残部投靠奉系。
二、奉系崛起:张氏父子的海洋雄心
与直皖两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奉系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偏远的东北,却建起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海军。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后,张作霖深刻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战败原因之一就是直系海军控制渤海湾,切断了奉军海上补给线。张作霖对其子张学良说:“吾等虽据东北,无海军则永无出头之日。”
为此,张作霖成立了“东北江海防总司令部”,任命沈鸿烈为总司令,全面负责海军建设。沈鸿烈是留日海军专业人才,对现代海军建设颇有心得。
在沈鸿烈规划下,奉系采取了“三步走”战略:首先整合东北境内的江防舰队,继而筹建海防舰队,最后发展远洋作战能力。至1926年,东北海军已拥有“海圻”、“海琛”、“镇海”等主力舰只,其中“海圻”号巡洋舰排水量达4300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战舰之一。
三、另辟蹊径:奉系海军建设的独特路径
奉系海军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首先,奉系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东北虽处内陆,但拥有旅顺、大连等天然良港,且通过渤海与太平洋相连。更重要的是,奉系控制了辽东半岛,扼守渤海海峡,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其次,奉系善于借助外力。在西方列强对华武器禁运的背景下,奉系通过收购商船改装军舰、向日本购买退役舰艇等方式,巧妙规避限制。“镇海”号原本是一艘商船,经改装后成为可搭载水上飞机的航空母舰,开创了中国海军航空兵先河。
再者,奉系建立了完整的海军体系。在葫芦岛设立海军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在青岛建立海军基地;成立海军航空队,实现海空协同作战。这种系统化建设思路,远超同时期其他军阀。
四、全盛时期:东北海军的辉煌与遗憾
至1928年东北易帜前,奉系海军达到鼎盛,拥有大小舰只三十余艘,总吨位占全国海军百分之七十以上,其实力甚至超过了国民政府中央海军。
1927年,东北海军举行大规模演习,展示了海上作战、两栖登陆、舰队防空等多方面能力。外国军事观察员评价:“这支海军虽不及列强,但在亚洲已属可观。”
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海军大部分舰艇未及撤离,落入日军手中。部分爱国官兵将“海圻”等主力舰开往青岛,加入国民政府海军,继续抗日使命。
五、历史启示:战略眼光胜过地理条件
奉系海军兴衰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地理条件固然重要,但战略眼光和持之以恒的投入更为关键。
直系、皖系虽有江海之利,却因内斗不休、短视近利,未能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反观奉系,虽偏居东北,却以长远眼光系统建设海军,终成一时之强。
张学良晚年回忆此事时曾说:“先父常言,东北虽大,若无海上门户,终为他人口中之肉。建设海军,非为称霸,实为自保耳。”
这段历史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国家建设中,最可怕的不是条件不足,而是眼光短浅。奉系海军的崛起,是战略远见战胜地理局限的生动例证,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系“民国风云”系列原创文章,参考资料:《东北海军史》、《中华民国海军史料》、《沈鸿烈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