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落在殷墟遗址上,古老的甲骨文仿佛在向来访的中外嘉宾低声诉说三千年的文明故事。近日,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品味中国·安阳时刻”主题活动在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外嘉宾齐聚洹畔,共同体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大家在交流的同时,共同体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这对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文明交流互鉴对于增进理解互信、消除隔阂、化解冲突的作用愈发凸显。“我们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贡献力量。”
殷墟甲骨文是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读懂中华文明,正是读懂当代中国的关键所在。非盟经社文化理事会主席路易斯·西索科表示:“站在殷墟甲骨文面前,我仿佛能感受到三千年前中华文明的脉动。这里的历史积淀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人类文明早已紧密相连。”
对于甲骨文的时代意义,格林纳达驻华大使表示:“三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龟甲兽骨上镌刻甲骨文,记录自然之奇、承载文明之核。如今,这份智慧依然鲜活,文明的延续性印证了人类对文明对话、共同进步的追求从未停歇。”
活动中,由志愿者扮演的“周文王”联合留学生共同演绎《周易》与四大全球倡议的巧妙联结——《周易》中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应全球发展倡议,“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对应全球安全倡议,“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应全球文明倡议,阴阳流转对应全球治理倡议。一位参演的留学生对记者说:“通过这样的演绎,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智慧如何与四大全球倡议相呼应,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在主题展示环节,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融合引发广泛关注。AI技术让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栩栩如生,生动呈现了中华历史文化。南非跨文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谭哲理称,他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以及科学与文化结合的魅力,对殷墟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展示历史的方式钦佩不已。
摩洛哥—中国文化和经济促进会会长哈立德·埃尔·法塔乌伊也表达了对殷墟历史文化的兴趣:“非洲也有很多博物馆,我希望非洲的博物馆可以借鉴殷墟博物馆的做法,利用科技重现历史文化。”
赞比亚卫生部首席社区卫生官万嘎·祖鲁则表示:“我感触很深,这里保留了古老的文明、精神与思想,将这些文化保存下来是对历史的尊重。”
“龟背甲骨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埃及库比克创投创始人拉菲·萨利赫表示,“在埃及也有类似的刻字铭文。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有着几个世纪的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我期待看到两国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