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在国际上总是摆出“全球领导者”的姿态,但四十年来,面对伊朗的问题,美国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转,进展缓慢。伊朗不仅在快速推进核计划,还通过支持代理武装活动、暗中向中国出售石油等方式挑战美国的影响力。而面对中国,美国则采取了关税战、科技封锁以及围堵亚太盟友的强硬策略,显得更为迅速和果断。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便把伊朗视作“眼中钉”,更因为当时大使馆遭占领及444天的人质危机,直接导致两国断交。进入21世纪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伊朗问题。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顺势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家。美国的情报机构几乎每天都在盯着伊朗的核设施,同时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了一些制裁决议,冻结了伊朗的海外资产,将其石油出口量减少了一半。
2015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主导达成了伊核协议,要求伊朗限制铀浓缩,换取部分制裁解除。然而,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便重启了全面制裁政策,强力打击伊朗。伊朗不甘示弱,将铀浓缩纯度从协议限定的3.67%提升到60%,距离制造核武器仅一步之遥。2020年,美国通过无人机袭击,暗杀了伊朗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伊朗则用导弹进行了报复,但冲突并未升级成全面战争。
拜登政府在2021年试图重新加入核协议,并在日内瓦进行了多轮谈判,但双方的分歧太大,最终未能达成共识。到了2022年,情报显示伊朗的铀库存激增,地下设施的转离心机工作也在持续推进。2023年8月,美国与伊朗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释放了5名被扣美国人,并解冻了伊朗在韩国的60亿美元资金,但这些钱只能用于人道主义事务,并且转到卡塔尔银行进行处理。美国国内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批评政府表现软弱,但美国依然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2023年7月,美国派出了F-35战机和海军舰队前往波斯湾,旨在防止伊朗扣押油轮,同时还部署了3000名士兵和登陆舰。然而,最终仍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这场危机,未采取军事行动。到2024年,情报显示伊朗的核威胁在不断升级,布林肯公开承认美国几十年来一直试图推翻伊朗政权,但始终未能成功。
2025年3月,美国将6架B-2隐形轰炸机部署到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基地,目标直指伊朗的铀库存。4月,美国国防部长警告,如果谈判失败,美国将采取措施确保伊朗无法拥有核武器。然而,到了2025年10月,局势依然僵持不下。
美国迟迟无法解决伊朗问题,关键在于伊朗的政治体系极为稳固。宗教领袖掌控国家大局,革命卫队控制军事力量,而伊朗的地理位置又占据霍尔木兹海峡的战略要地,只要一旦发生油轮危机,全球油价就会遭受剧烈波动。此外,伊朗在中东地区支持多个武装团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抗美轴心,让美国及其盟友头疼不已。
与此同时,伊朗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密。2023年,伊朗与沙特和解,部分得益于中国的斡旋,而到了2025年,伊朗的石油几乎90%都卖给了中国,且通过基建换取石油,从而绕过了美国的美元制裁。
尽管美国密切关注中国与伊朗的合作,但由于伊朗的核计划仍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制裁措施对中国公司的打击显得异常困难。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中心,且在高科技领域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美国进口的16.3%来自中国,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美国的依赖性不断上升。
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并禁止五大芯片企业出口相关技术。国务卿公开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战略挑战。特朗普时代,虽然美国提高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但中国通过推动内需、双循环战略、以及替代技术的不断研发,成功缓解了制裁的影响。中国的中芯国际生产的14nm芯片质量达到了95%的良率,且国产替代品如鸿蒙操作系统和昇腾芯片不断取得进展。
美国面临的挑战也不止伊朗,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崛起成为其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国在5G、北斗导航、高铁以及资本市场等领域都具有巨大影响力,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连接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且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RCEP等多边框架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将面临全球供应链断裂、芯片断链等严重后果。
到2025年6月,美国对伊朗的军事行动风险上升,但俄罗斯和中国的警告让全球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伊朗借助中国的帮助,绕开了美国的制裁,并通过石油换取基建,伊朗与俄罗斯、北朝鲜结成松散的轴心,对抗美国的全球霸权。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继续威胁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总结来看,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一个顽疾,而中国则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挑战。美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分心,让它很难集中精力应对中国的崛起,未来局势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