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的武士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暴行,或者是日本武士独特的自杀方式——切腹。
所谓的切腹,是日本武士的一种自杀方式,武士会用随身携带的短刀(大约30厘米长),将刀刃横切腹部,借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这种自杀方式在世界上只有日本才有,其他国家并没有类似的传统。
切腹不仅仅是自杀,它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武士的“荣誉”。只有武士阶层才有资格选择这种方式,普通百姓是无法享有这种“待遇”的。为什么日本会发展出这样的文化呢?这与日本传统文化的“肝魂”观念有关。日本人认为人的腹部是灵魂与情感的寄托所在,因此武士通过切开自己的腹部,向别人展示“我的灵魂是清白的”,从而证明自己的名誉和纯洁。
切腹的过程中,腹部的神经非常密集,割开后疼痛极为剧烈,几乎是生不如死。能够勇敢地完成这个仪式,体现了武士的不畏痛苦与坚定信念。这也使得切腹成为武士们最具尊严的死亡方式。
武士选择切腹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因为作战失败、任务失败,或做了不光彩的事情,无法面对主君或同僚,必须通过切腹保全自己的名誉;二是武士对自己的主君进行劝谏,尤其是在劝说无效时,选择以切腹来表明自己的忠诚和决心。在日本古代,切腹不仅可以是自杀,也可能是主君的一种处刑。被要求切腹的武士,通常会感谢主君成全了自己的“荣誉”。
切腹的方式也有讲究,最常见的方式是“一文字切腹”,即在腹部横切一刀,形状像“横一”字。整个切腹过程非常有仪式感:切腹者会提前写下辞世诗,抒发自己的一生与心情,换上最庄重的衣服,准备好短刀并放在特别的托盘上,刀柄包裹着判决书,以防血液滑落。完成一切准备后,切腹者会从左到右划开自己的腹部。因为腹部没有重要的器官,所以切开后并不立即死亡,很多武士会找到一名“介错”,由其在合适时机为自己斩首,从而快速结束生命,避免剧痛延续。
“介错”这个角色在日本武士中被认为是极其光荣的任务。通常,这个任务会交给切腹者的亲友,或者剑术高超的人。如果武士是因战败被俘而切腹,敌方可能会因其勇气而自愿担任介错人。
除了“一文字切腹”,还有更复杂、更痛苦的方式,比如“十文字切腹”,即在腹部纵横交错地切开多刀。这种方式几乎不需要介错,完成起来极其痛苦,选择这种方式的武士非常稀少。比“十文字”更加极限的,是“三文字切腹”,即在腹部划出三个并列的刀口。这种方式极为痛苦,能完成“三文字切腹”的武士,被视为真正的武士,受人敬仰。
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完成“三文字切腹”的武士,是武市瑞山。他出生在1829年,来自一个武士家庭,外貌英俊、身材魁梧,身高达一米八,在当时的日本算是个巨人。武市瑞山从小学习文武,尤其擅长剑术,后来在家乡开设剑道馆,传授剑术。
当时的日本正值明治维新,许多地方武士在暗中联络,试图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武市瑞山也参与其中,致力于推翻幕府的压制。1863年,武市瑞山因参与倒幕活动被幕府逮捕,关押了近两年。在狱中,他写信给妻子,表示自己感知到必死之命,因此打算以“前无古人”的方式——三文字切腹,来表达自己的决心。他还要求妻子为他准备好新的衣服,以便切腹时穿着。
1865年,幕府最终判决武市瑞山死刑,要求其主君处决。他的主君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服从了命令,最终下令让武市瑞山切腹。得知判决后,武市瑞山向主君鞠躬表示感谢,感谢主君让他有机会维护武士的荣誉。
切腹发生在7月3日的黄昏,武市瑞山清洁好身体,换上新衣,跪坐在草席上,准备进行仪式。切腹监督官和两名介错已经就位,武市瑞山拿起短刀,在腹部划开了“一”字的切口,鲜血喷溅。尽管剧痛无比,他仍旧坚强地继续完成整个动作。最终,两名介错同时从两侧刺入他的心脏,武市瑞山倒地断气,年仅37岁。
虽然武市瑞山的贡献对明治维新并不显著,但他以独特的“三文字切腹”方式,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受敬仰的武士之一。在他的故乡,武市瑞山的旧宅和陵墓被指定为国家法定古迹,并立有雕像以纪念他。即便幕府倒台后,他的主君也多次表达后悔,称自己只是执行命令,但武市瑞山的忠诚与决心,依然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