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血沃宝岛的清华英雄
创始人
2025-10-15 10:06:07
0

编者按:2025年国庆节期间,央视8套开始播出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荣耀》,以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还原一段发生在75年前台湾岛的悲壮历史,纪念无数为祖国统一大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无名英雄。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烈士当中,也有两位曾经的“清华教授”。他们是谁?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本期特稿《血沃宝岛的清华英雄》将一一给出答案。作者袁帆老师以其深厚的史学素养,打捞记忆,考证英魂,不仅清晰勾勒出两位先贤的人生轨迹,更深刻诠释了“清华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的壮烈回响。

文/袁 帆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在郁郁葱葱的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一座庄严肃穆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这里是经中共中央批准修建的国家级永久纪念平台,专门用来纪念1950年代在台湾殉难的中共特工人员和其他特殊爱国志士。

在署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的《修建无名英雄广场铭文》中这样写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批无名英雄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秘密赴台湾执行任务,牺牲于台湾。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普天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时刻,他们始终坚守隐蔽战线,直到用热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用大爱与信仰铸就不灭的灵魂。”

在这里,目前已经将846名能够确认的烈士英名镌刻在纪念墙上,其中包括著名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四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被解密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然而,还有更多的烈士只知姓名,不知来历,继续沉默在历史烟云中。他们的事迹在等待知情者揭秘和传颂,他们的英魂在呼唤亲人前来祭奠、认领。

一、无名英雄中也有清华人

在这些殉难者中,沈镇南和林良桐就是两个此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注意的名字,他们是谁?他们曾经有怎样的经历?他们为什么被杀害?他们的后人又在哪里?

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部分英名:沈镇南(左二)林良桐(右二)

1. 林良桐的清华身份确认

从台湾地区在2004年编纂出版的《清华大学师生名录资料汇编(1927-1949)》中,可以发现“1934级”毕业生中的林良桐,其信息含有“为台糖公司人事室主任,‘51.1.11’以叛乱罪名被枪决”的字样。这些敏感的表述显然将一位清华校友与政治蒙难者的身份挂起钩来。

沿着这个线索查询,林良桐更多的清华履历逐渐显现。在1930年国立清华大学录取名单和1934年毕业生名单,确有“林良桐,福建闽侯,政治学系”的记载。在1936年“第四届留美公费生名单”的18人中也可以查到“林良桐”。综合这些历史记载,完全确定了林良桐的清华学籍属实无误。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编纂的《法意清华》这本专著中,从西南联大时期“法律学系”教员名单里再次发现林良桐的信息:在1939年至1942年期间,他曾先后担任专任讲师和副教授。算下来,林良桐与清华的紧密联系前后共有十二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清华人”。

林良桐的相关清华信息

但在他的生卒信息中,标注的是“1914—1951?”一个问号表明了“卒年”不确定,但“1951”又和前述台湾资料的信息相吻合。这种略显蹊跷之处透露出林良桐个人历史的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定,需要我们去寻找更多线索加以厘清。

一位大学法学副教授,后来怎么又去了台湾,变身为“糖厂”人事主任?这就引出了“无名英雄名单”上的另一位沈镇南。

2. 沈镇南的清华身份确认

在28年前出版的《蒋介石与台湾》(新华出版社)一书中,有一条明确记载:“就在蒋介石复职视事的1950年3月,发生了震惊全岛的最大两企业台糖、台电事件。台糖公司总经理沈镇南、人事室主任林良桐被枪毙,部下多人被判刑。”原来,林良桐在台糖公司的“老板”是沈镇南。

沈镇南是否与清华有关呢?从1948年上海清华同学会编录的《清华同学录》中,我在“1922级”中查到,“沈镇南,福州路卅七号台湾糖业公司”。这一明确信息证明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沈镇南无疑也是“清华人”。

再经查阅各类清华历史资料,得到的综合信息是:沈镇南,上海人,1902年生人,清华学校1922级(壬戌级)毕业生。1922年8月13日赴美留学,先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于192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于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

此外,清华大学化学系系史记载:“1926年,清华第一次评议会通过设立化学系,杨光弼任系主任,兼学校建筑委员会主席,另4名教师为梁传铃、赵学海、高崇熙、沈镇南,皆为原留美预备部的化学教员”。由此可以知道,沈镇南从美国留学归来,职场第一站是回到母校担任化学系教员。这也说明:清华于他,或他于清华,同样重要。

沈镇南的相关清华信息

综合以上各种信息,完全可以确认西山“无名英雄名单”中的沈镇南和林良桐就是两位“清华人”。

二、两位清华人的历史足迹

沈镇南和林良桐在清华历史上分属于两代人,年龄相差十二岁,但他们都留过洋,属于学业有成,后来又在各自专业领域中产生影响的佼佼者。1930年代之后,沈镇南的主要身份是一位留美归来的化学家,他在近代中国制糖工业领域的业绩历历可数。而林良桐则是在政治学领域中发展,他从国外留学归来已是抗战时期,第一份教职是在西南联大担任专任讲师,后又担任法律系和社会学系副教授。

关于他们各自的详细履历,目前尚未发现权威的系统资料。但作为各自领域内的知名人士,后人总能从历史的“雪泥”中,为他们捋出一些人生“鸿爪”。

1. 沈镇南对中国制糖产业发展的贡献

沈镇南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三年余,约于1929年离开清华,之后回到家乡上海发展。这一时期,他的信息在两个地方出现,一是在光华大学任教(1930年第五期《光华大学年刊》)。另一处是担任“晶华制糖公司”经理(1933年《清华同学录》)。

再之后,沈镇南开始进入广西实业界发展。1934年8月,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为提高榨蔗制糖水平,决定筹建机制糖厂。同年11月在柳州设“广西糖厂”筹备处,由沈镇南任筹备处主任。后因柳州霜期长且土壤问题不适宜建设糖厂,于是1935年1月又选定贵县(今贵港市)县城以东6公里的罗泊湾为厂址,并从美国进口制糖机器。经过一年多建设和机器安装调试,终于建成广西历史上第一座机制糖厂,开启现代制糖工业化时代。

沈镇南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我国制糖工业概况》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广东、广西等沿海省份相继沦陷,大后方的四川成为中国制糖业的重镇。在此期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中国银行、新华银行和商股集资,在内江创办“中国炼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40年初正式投产,而这家“国”字号的制糖公司董事长又是由沈镇南担任。

抗战开始后,中国的石油进口困难,汽油来源受阻,战争和交通运输都急需酒精作为补充燃料,而制糖时产生的副产品“糖蜜”就是比较理想的酒精原料。于是各制糖厂就承担起生产酒精的战略任务。据有关资料记载,“该(联合炼糖)厂购糖清为原料,加工制成各号晶糖,每年购用糖清约二百余万公斤,制造能力每日可出糖七千公斤及酒精五百加仑”。沈镇南在领导“联合炼糖”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中国制糖工业领域中的重要人物,并为其后来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

2. 林良桐在中国政治学领域的表现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刚毅坚卓”的不朽篇章。西南联大还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称号。

当时,由于恶劣的战争环境和不利的经济政策产生双重作用,国统区内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有鉴于此,西南联大的部分教授先后三次公开对政府提出了批评意见。1942年4月30日,他们发表《我们对于当前物价问题的意见》,签名者有:伍启元、李树青、沈来秋、林良桐、张德昌、费孝通、杨西孟、鲍觉民、戴世光等九人,林良桐名列其中。

1944年5月1日,他们又发表《我们对于物价问题的再度呼吁》。之后,于1945年5月1日,再发表《现阶段的物价及经济问题》。但这两篇文章的签名者都是各自只有五人,除杨西孟、戴世光、鲍觉民、伍启元(各两次),费孝通、李树青(各一次)外,沈来秋、林良桐、张德昌等三人都没有再署名。这一情况很有可能是林良桐在1942年后的某个时间离开了西南联大,但去向不明。

1940年代昆明九教授的呼吁

1945年由伍启元汇编三篇文章,并用重庆《大公报》上刊登的一篇响应文章为附录,交予求真出版社,以《昆明九教授对于物价及经济问题的呼吁》为名出版。九教授发出的声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西南联大历史上也留下一笔。正如《呼吁》一书的编者所言,“这次集体写作是愉快的,写出了读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林良桐作为参与者之一,也表现出其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积极态度。

3. 沈镇南和林良桐的人生交集

毫无疑问,沈镇南与林良桐同为清华校友,但他们在校期间相隔十几年,又不是同一专业,一般来说他们成为同事的机率并不大。让他们在人生旅途中产生交集的背景与机缘,则应是抗战胜利后的“台湾接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终于摆脱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何重建被战争摧毁的台湾经济,成为摆在当时政府和台湾民众面前的大问题。

制糖产业在日据时代就是台湾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经济发展总量中所占比重很高。但二战期间,在盟军的持续轰炸之下,四个日本制糖株式会社所属的42家糖厂,有34家被炸毁,只有8家糖厂完好。全台湾1945-1946年期的蔗作面积仅4.3万公顷,收获面积为3.3万公顷,砂糖产量减至8.6万吨,不足战前最高峰时的一个零头。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派出专家考察组,赴台湾考察经济情况,并与台湾省政府协商重建台湾事宜。1946年2月,考察组提交了《台湾工矿事业考察报告》,提出以制糖业和电力为建设核心,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建计划。沈镇南不仅参加了考察,而且之后被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委派为糖业接收组组长。

1946年5月1日,台湾糖业公司(台糖公司)在上海成立,沈镇南担任总经理。企业职能为恢复、重建日本曾经营后废弃的4个株式会社,经营200万亩蔗田,40多家炼糖厂和自建的2000公里轻便铁路。

台糖公司是战后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台湾省政府合作经营的“官办”企业,名列台湾十大企业之首。在沈镇南的带领下,仅用了三年时间,台糖公司的生产能力就从年产8.6万吨增加到63万吨,其产值占台湾工业总产值的65%。这些业绩足以说明台糖公司的重要性以及沈镇南的领导能力。

由总经理沈镇南签署的台糖公司文件(1947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沈镇南绝对不是单打独斗。面对战后重建的艰难,他十分清楚“百废待兴,人才为首”的道理,因此他从接收台糖重建任务的之始,就千方百计挖掘人才,特别是从清华校友中物色相关人士共同参与这项工作。

在一份1949年1月编发的《(台糖)公司各部分主管人员名册》上,可以发现其中有五人有清华背景,他们是:沈镇南(总经理),吴卓(协理),周大瑶(总工程师),林良桐(人事主任),郭铎(人事副主任)。

台糖公司有关人事文件中沈镇南、林良桐的信息

这几位中,沈镇南是1922年留美生,吴卓、周大瑶同为1923年留美生;林良桐是1936年留美生,郭铎是1944年政治学系毕业生。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沈镇南与吴、周二人是清华学校时期的前后级同学,在校时就应该彼此认识,赴美留学后三人又都是学习化学工程和制糖专业,并且分别是俄亥俄大学和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校友。回国后,三人也都是长期在中国制糖界工作,彼此相知相熟。因此共同去到台湾参加接收,成为台糖高层领导,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与他们三人背景不同,林良桐和郭铎都来自“政治学系”,能被沈镇南看中并加入台糖公司,则需要一些特殊的考量。从沈镇南执掌全局的角度,要经营好台湾最大的制糖企业,人事管理至关重要,他当然需要一位能替他管好“人事”大门的“守门人”。林良桐的背景和资历显然适合于这个岗位,而郭铎应该是林良桐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比较认可的学生。

至于沈镇南究竟通过怎样的途径吸引林良桐加入台糖公司,目前发现的有关线索是:抗战胜利后,在善后救济总署台湾分署的月报中出现“赈务组主任林良桐”的信息,这或许为他与台糖公司之间产生联系提供了契机。虽然具体细节有待进一步发掘,但可以想见,沈镇南要吸引清华人加盟,一定会从清华校友圈内寻找合适人选,找到林良桐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三、两岸统一大业中的悲壮先驱

1949年以后,中国政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对国家长达22年的统治分崩离析,败退台湾岛。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国民党为了保住最后一块反共基地,在台湾岛内施行了“党禁、报禁、军事管制”的戒严状态,全面限制人民的生活自由和民主权利,以达到镇压反抗,维持统治的意图。特别是在1950年初,因为叛徒出卖,导致“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等重要人物被捕,中共在台湾的地下组织系统随之遭到灭顶之灾。当时民众的任何不满都可以被扣上“通共”的帽子,加以残酷迫害,一时间“白色恐怖”遍及全岛,几年内被枪杀的民间人士数以千计。

沈镇南(右)林良桐(左)画像

1. 沈镇南、林良桐因“台糖事件”殉难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0年5月发生了震惊全岛的“台糖、台电事件”。当年台湾最大的两家官办企业,其“第一把手”同时被捕,罪名都是“通共资匪”。台糖公司有10余人因“沈镇南等叛乱案”被逮捕,最终除沈镇南、林良桐被枪杀外,另有3人被判10年以上徒刑,有8人被送到火烧岛“感训”(其中包括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之父洪子瑜)。

在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中,有一份台湾澎湖地区的《建国日报》(1951年1月12日),刊载有一则相关报道,全文如下:

勾结匪帮 阴谋叛国 沈镇南林良桐二匪枪决 史国英判刑十五年

(台北十一日电)前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沈镇南,人事主任林良桐,顾问史国英等勾结匪帮,阴谋颠覆政府,经台省保安警察第二总队察觉缉获,解省保安司令部依法审明判决,经国防部核定,沈镇南、林良桐各处死刑,并禠夺公权公身;史国英处有期徒刑十五年,禠夺公权十年。除史国英送监执行外,沈镇南、林良桐等已由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于十一日六时提庭宣判后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这篇七十年前的报道明确记载沈镇南、林良桐的罪名是“勾结匪帮,阴谋颠覆政府”,并于1951年1月11日早上被杀害于台北。当年,台北的刑场是在“马场町”,想到这两位从清华园一路走来的校友竟然一起在那里悲壮地走完人生之路,不禁令人唏嘘!

2. 沈镇南、林良桐究竟为何被害

沈镇南接收并领导的台糖公司在抗战后为恢复台湾经济做出突出贡献,这一点在当时众所皆知,为什么这位“功臣”却会首当其冲被杀害呢?根据有关史料分析,这其中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沈镇南属于当时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红人”,而时任“资委会”主任孙越崎(1893-1995)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回到新中国,服务于人民政府。再者,作为沈镇南助手的台糖公司“协理”宋以信也在这一时期返回大陆。这些“投共”人士都与沈镇南有关系,势必会令台湾当局感到十分紧张。

在当时中共加紧进行“解放台湾”部署,国民党残余政权如“惊弓之鸟”的大背景下,台湾当局为了防止时局进一步恶化时,国营企业员工可能的“变节”,因此先施以“杀鸡儆猴”之策,在半年时间内,以“资匪通共”的罪名,先杀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刘晋钰,再杀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沈镇南,借此遏止“投共”潮的意图十分明显。

沈镇南(左)林良桐(右)就义前的遗照

沈镇南、林良桐两人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到底是不是像指控书中所说,“加紧产糖,留存少卖,以减少政府外汇收入,藉以增加保护该公司财产,俾供匪来台使用”;“研究如何使台糖所属铁道转运灵活,以配合共匪进军运输之用”;“从事破旧车辆与机车之整修、水泥枕木之制造、港口潮汐之调查,以备共匪军事登陆之用”呢?

其实,后人仅仅根据表面上的现象或者现有的一些普通资料,是完全无法彻底说清楚这些问题的。在国共两党几十年相恨相杀的过程中,有多少“不为人知”或者“不想为人知”的真相存在,又有谁能完全知晓呢?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沈镇南、林良桐这些“高学历”“高能力”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是有判断力,有决断力的。在日寇侵略,国难当头之时,他们选择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在抗战胜利,百废待兴之际,他们又选择以民族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宁愿挑起重振台湾经济的重担,而不为己身利益而远走海外,轻言放弃。这中间,或许他们还肩负着特殊使命,只不过由于“暗战”的隐秘性,我们永远都不能完全知道其中的真相与细节。

更为令人赞叹的是,当身陷独裁者的囹圄,面对罪恶的枪口之时,两位“留洋书生”没有做出任何伤害无辜的举动,没有表现出奴颜婢膝的怯懦,最终含恨慨然就义。他们的流血,是忠贞勇士为“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决战付出的生命代价;他们的牺牲,是在台湾回归祖国漫长过程中发生的悲壮奉献!因此,将他们视为两岸统一大业中的殉难先驱,恰如其分!

四、两岸对待沈镇南事件的态度

随着历史的变迁,1987年7月15日,在蒋经国(1910-1988)主持下的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并废除30种相关的“法规”“条例”,在台湾地区施行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被解除,岛内政治走向从此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为两岸关系的逐步解冻提供了可能。

2000年8月26日,台北行政当局在当年台北马场町刑场原址建立了一处 “马场町纪念公园”,并且设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如下:

“一九五〇年代为追求社会正义及政治改革之热血志士,在戒严时期被逮捕,并在这马场町土丘一带枪决死亡。现为追思死者并纪念这历史事迹,特为保存马场町刑场土丘,追悼千万个在台湾牺牲的英魂,并供后来者凭吊及瞻仰。”

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

“沈镇南资匪案”是台湾19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著名案件,影响深远。台湾著名历史学者程玉凤博士,多年来持续调查研究“沈镇南案”,写出《台糖沈镇南案研究》等专著。

据了解,在沈镇南殉难的50年后,台湾地区的“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于2002年7月通过对于沈镇南的《平反申请案》,正式为沈镇南“恢复名誉”。对于“林良桐案”,也以“本案非有实据”为由,于2018年12月公告“撤销判决处分”。

大陆方面在1990年代之前,从未就包括“台糖沈镇南案”在内的任何台湾政治案件透露过相关信息。随着台海两岸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关于此案的有关信息才逐渐有所披露,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2013年,随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修建,关于海峡两岸在1950年代初期进行的“暗战”才被逐渐解密,包括沈镇南、林良桐在内的数以千计在台殉难英雄终于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褒扬。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海峡两岸存在严重政治分歧,但几十年过去,双方对于当年牺牲在台湾的殉难志士,却都表现出了高度理解与尊重的态度,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血脉之情,也表达出骨肉同胞“两岸和平不再战,祖国统一兴中华”的民心所向。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铭文

由于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带有特殊性,加之年代久远,其中绝大部分人的情况知之不详,还原事迹还需要各有关方面付出极大努力。据了解,清华大学此前对于沈镇南、林良桐这两位校友成为“无名英雄”也并不知情,同样亟须对他们的事迹加以收集整理,用以弘扬他们的宝贵精神,在新时代两岸统一大业中做出清华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在《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纪念专刊》中,有一幅林良桐的毕业照,同时配有一首题诗:“鹏翼抟风气自遒,几春鼓箧旧畿游;晋安独秀方年壮,博览多阅为国谋。”其时,20岁出头的政治系毕业生林良桐,青春独秀,意气风发。但他不会想到,十七年之后他却在实现“为国谋”的抱负中殉难于台湾岛。

1934年林良桐的毕业照

应该可以让沈镇南、林良桐在天之灵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认可,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正在朝着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继续前进!

清华大学是沈镇南、林良桐的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对他们不平凡人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自不待言。清华以“沈镇南、林良桐”在内的所有为民族解放与复兴事业牺牲的“清华英烈”为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华英烈碑”上一定会添加沈镇南、林良桐的英名。他们未竟的初心理想也必定在新时代清华人的持续奋斗中得以实现!这正是:

血沃宝岛,垂泪惋惜;两岸统一,历史必趋。

英名迟晓,终将牢记;清华甚幸,英魂归兮!

(2025/10/8 修订于上海)

注:文章原载于《史海寻珍——清华校史研究随笔集》(袁帆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现经作者修订后授权发表。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相关内容

原创 ...
1991年9月17日,上海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霾。这一天,曾是...
2025-10-15 13:07:00
原创 ...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2025-10-15 13:06:49
原创 ...
你知道吗?民国时期,为了能嫁个好人家,许多四岁的女孩就得忍受把脚骨...
2025-10-15 13:05:54
经济不好时,围棋才是不浪费...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围棋课程的热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热,在AI...
2025-10-15 12:55:32
候车“老乡”约打扑克 钱输...
天津站内每天都有许多旅客来来往往,从这里奔赴四面八方,不少旅客以玩...
2025-10-15 12:55:05
世巡赛蒙特利尔站以1金1银...
北京青年报记者 周学帅 北京时间10月13日清晨,2025-202...
2025-10-15 12:55:05
8岁小学生全国国际象棋大师...
章轩鹏在2025全国国际象棋大师赛中沉着应战。 近日,从深圳市龙...
2025-10-15 12:54:09
原创 ...
10月14日,中国棋手党毅飞与韩国选手申真谞在第3届烂柯杯决赛的第...
2025-10-15 12:53:56
朔州:开启“机场+雪场”资...
10月10日,朔州滋润机场与广武国际滑雪场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订,开...
2025-10-15 12:53:35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明朝的建立由朱元璋领导,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恢复了汉族的传统,并建立了汉族政权。朱元璋曾说过,明朝的...
原创 徐... 徐庶原名“徐福”,在他进入曹营之前,他曾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辅佐刘备练兵,帮助他打下了一片江山。当时刘...
原创 西...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孕育了众多璀璨的文化和震撼世界的历史奇迹。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各大王朝帝国崛起又衰...
原创 西... 我在一个国外的问答网站上看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很多西方网友,尤其是欧洲的网友,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欧...
原创 项... 如果要在古代历史中找出一位拥有超高人气、堪比现代网络红人的人物,那非西楚霸王项羽莫属。 项羽这位...
原创 刘... 刘备,公元161年出生于涿郡楼桑村,父亲早亡,家境贫寒,靠母亲织席贩履度日。15岁时,他才被母亲送去...
原创 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是其主要民族,历史上也被称作华夏族。华夏族这个名字最早是古代中原的汉族用...
原创 三... 在濮阳城下,曹操的精锐部队全面出动。先锋许褚和典韦站在最前面;左军是夏侯渊和夏侯惇;右军由李典和乐进...
原创 浅... 在明朝初期,东亚地区经历了剧变,日本实现了南北统一,朝鲜也更名为朝鲜,与明朝的关系逐步密切。为进一步...
连接不同代际观众的情感纽带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