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御史整理了清代咸丰以前历任督抚的情况,得出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全国的8位总督和15位巡抚中,汉人所占的比例不到七分之一。这意味着,咸丰之前的23位督抚中,汉人只有不到4位。
或许有人对这个结论持有异议,但事实确实如此。虽然汉人担任督抚的人数不算少,大约有两百多位,但清朝时期,督抚总数高达1500多位,绝大多数都由旗人担任。
与此相反,汉臣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和旗人相差不大。清代中央的各衙门实行满汉双轨制,这也让汉人能够在中央担任较高职务,和督抚的情况有所不同。至于为什么汉人担任督抚的人数较少,想必大家心里也有答案。
关于汉人担任督抚的数量少,御史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事实上,所有汉人担任督抚都有三个硬性标准,只有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才有可能担任这个职位。
首先,所谓的“汉人”指的是没有旗籍的汉族人,而汉军旗人不在这个范围内。清代的汉人名门望族,主要是科举世家或者有几代官职的家族。像山东诸城的刘氏、安徽桐城的张氏、山东滨州的杜氏、浙江海宁的陈氏、江苏金坛的于氏、福建侯官的林氏等家族,都是赫赫有名的清代大家族。大约有二三十个这样的家族,他们在清朝的早期或康熙中期发迹,家族势力在当地非常显赫。这些家族多代出仕,且深得皇帝宠信,因此他们的子弟也往往能获得重用。
这些名门望族通常会坚守对皇权的忠诚,认可满洲贵族的统治。因为这些家族忠诚于皇帝,历代皇帝也往往给予他们重任,这也使得许多名门望族的后代能够成为重要的封疆大吏。
此外,像刘墉这样的官二代,也能顺利步入高层。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获得乾隆帝的深厚信任,最终刘墉也成为了湖南巡抚、直隶总督。如果没有乾隆的支持,刘墉的官职也许就不会如此顺利。
再如乾隆时期的大贪官陈辉祖,如果没有他的父亲陈大受在朝中的地位,陈辉祖很可能连进士都考不上,怎么可能当上闽浙总督呢?
在汉人担任督抚的群体中,翰林出身的人占了很大比例。翰林和进士相比,有一些天生的优势。翰林散馆后,通常会在京城的学府任职,晋升路线也与普通进士有很大不同。进士虽然也有机会留在京城,但大多数人会进入六部工作,而翰林则有更多接触皇帝的机会,因此晋升速度较快。
通常,翰林出身的人,如果具有理政能力,皇帝就会将他们派往地方担任重要职务。从翰林的职业生涯来看,他们多在京城任职几年后,会被任命到地方,通常是从知府做起,再升职为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甚至巡抚、总督。相比之下,进士出身的知县,要一步一步爬升,最终当上知府、督抚的机会较少。
清代立国以军功为主,很多汉人也因军功封爵,最终走上封疆大吏的道路。比如,雍正时期的岳钟琪因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川陕总督;乾隆时期的孙士毅也曾担任过广西巡抚和两广总督;道光时期的杨遇春则是陕甘总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早期,汉军旗人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皇帝也更倾向于将重要职务交给他们。直到雍正以后,满洲、蒙古旗人才开始有机会担任督抚职务,尤其在乾隆时期,几乎所有督抚都由旗人担任。至于汉人,能够成为布政使、按察使等职务,已经算是非常难得了。
汉人中有重大军功的人,仍有机会担任督抚,比如岳钟琪和孙士毅。地方官如果有突出政绩,升任督抚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但在京城的官员中,如果没有特别突出业绩,他们往往只能留在中央任职,而很少会被派往地方。
总的来说,汉人担任督抚的数量虽然较少,但那些担任这一职务的汉人,通常都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学识或军功。皇帝通常不会轻易将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外人,只有那些在朝廷深得信任、并且具有卓越能力的人,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