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大量的条约,每一份条约几乎都带有“非平等”的烙印。这些条约对中国来说是屈辱的,标志着国家在清朝统治下的屈辱岁月。但其实,签订不平等条约并非从清朝才开始,早在康熙时期,中国与俄国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清朝的外交历史中,这份条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17世纪20年代,俄罗斯帝国快速扩张,远东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成为其扩张目标。自1643年起,俄国的军队多次侵入黑龙江流域,进行抢掠。1649年,俄军占领了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1658年,俄国在石勒喀河修建了尼布楚城;1669年,俄军又在雅克萨修建了要塞,继续向中国东北渗透。
当时,清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精力才得以抽出处理东北的局势。1685年,在多次要求俄军撤离无果后,康熙帝决定亲自指挥反攻,派遣彭春带领大军收复雅克萨。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成功占领了雅克萨,迫使俄军投降并请求撤退。
然而,俄军并没有彻底放弃,反而又一次返回雅克萨。康熙帝愤怒,决定再次派兵。经过两次战斗,俄军人数大减,最终只有少数士兵幸存。此时,俄国摄政王索菲亚决定向清朝求和,并提出边界划定的请求。经过一番谈判,《尼布楚条约》应运而生。
那么,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屈辱呢?从几个方面来看,这并不是屈辱的象征。首先,雅克萨之战是清朝的正义反击,清军凭借极少的损失获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签订条约并没有任何屈从的成分。其次,是沙俄主动请求签订条约,而中国只是顺应这一局势。两国在和平条件下达成了协议。
《尼布楚条约》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显的不平等之处。它规定了两国边界: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讷河成为分界线,南岸属于中国,北岸属于俄国。俄军撤回了雅克萨,拆除城垣,双方的猎户也不得越界。此条约不仅界定了边界,也促进了两国的和平交流,甚至互派商旅。总的来说,《尼布楚条约》内容是平等的,符合清朝的胜利姿态。
从战略角度来看,清朝的立场并没有亏损。雅克萨地区虽被划给俄国,但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且距离清朝的中心遥远。清朝并不需要投入过多资源去守护这一片无足轻重的荒地。相比之下,沙俄虽然获得了领土,但这块土地并不值钱。实际上,清朝通过这份条约解决了远东的边界问题,成功稳定了局势。
对于俄国来说,虽然他们得到了部分领土,但内心并不甘心。近代以来,俄国依然垂涎于这片区域,证明他们当时并不完全满意这一条约。反观清朝,尽管《尼布楚条约》在字面上看似让步,但它标志着中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签订了条约,这是中国首次以“中华”之名出现在国际条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因此,尽管《尼布楚条约》在表面上看似让步,但从长远来看,它对清朝并非完全不利,反而帮助清朝在东北地区稳定了局势,同时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