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历代王朝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无数读书人寒窗苦读,只为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得到功名,从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
科举制度延续了上千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在废除之前,历史上出现了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他的一生,正好跨越了晚清与民国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经历了辉煌、失落与坚持。他既是封建科举的最后见证者,也是乱世中坚守风骨的文人。
刘春霖中状元后,进入翰林院任职,书写过自己荣耀的篇章,也曾选择退隐乡间,享受闲适的时光。他是科举制度落幕前的一道余晖。1928年的某个午后,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仍执笔书写,字迹苍劲,仿佛映照着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彼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但他已看透世事,不愿再被权力操控,只愿在书与诗中寄托心志。伪满洲国的溥仪、日伪政权的官员都曾试图拉拢他,他始终不为所动,宁愿做个隐者。
然而,他并非冷漠无情之人。刘春霖极有家国情怀。他在家乡出资办学,题写“铸材炉”,寄望培养栋梁之才;还资助族中子弟求学,并为燕冀中学捐款捐书。1933年,黄河水患,河北百姓流离失所,他联合乡绅组织“河北移民协会”,自掏腰包将上千灾民迁至内蒙古,挽救了无数性命。一个书生,虽手无缚鸡之力,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刘春霖并非出身名门。祖上务农,父亲只是衙役,母亲是人家的仆人。但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学,父母虽不富裕,却十分重视教育,将他送进直隶总督李卫创办的莲池书院。在这里,他勤学苦读十余年,最终得到院长吴汝纶的赏识。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他一举高中状元,实现了寒门子弟的最高梦想。那一年,他32岁。
作为末代状元,他曾被清廷派往日本留学,在法政大学学习法律与政治,归国后担任资政院议员。然而,清廷改革流于表面,立宪名存实亡,这让满怀抱负的他倍感失望。八年后,清朝灭亡,他也成为大清的最后一位状元。
在民国时期,他一度受到袁世凯等人的重用,从事农业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但很快,他识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真面目,心灰意冷。之后的北洋政府,他也曾担任要职,却始终不见国家走向光明。最终,他选择辞官归隐。
隐居之后,他拒绝日本人的诱惑,却对真心求学的同胞倾囊相授。河北省主席宋哲元便曾拜他为师,二人交情深厚。刘春霖的身上,既有士人的清高,也有赤子之心。
他的一生,可谓“生不逢时”。状元之名,换不来时代的安稳。面对清廷腐败、北洋混乱、列强侵略,他几度迷茫,但最终选择守住底线。他拒绝为日伪效力,坚持教育和文化传承,直到晚年仍以书法自勉。他在《兰亭序》上写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感叹世道无常。
如今,《兰亭序》的墨迹早已风干,但刘春霖作为“末代状元”的名字,却仍被后人记起。他的一生,是中国科举制的谢幕,也是一个读书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无奈。
这,便是刘春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