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与和谐的年代。各行各业的人们彼此尊重,相互欣赏。无论职业贵贱,人们更多地从兴趣与热爱去理解一个行业,而不是用身份去评判。正因如此,大家能够安居乐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然而在古代,情况却并非如此。五千年的封建专制让许多靠卖艺为生的人饱受轻视,其中最卑贱的群体之一便是“乐户”。 乐户不同于普通艺人。古代不少王公贵族都爱音乐,常常把抚琴吹笛当作风雅的消遣。但乐户的存在完全不是因为“风雅”。她们多是因女子犯罪,或因家人获罪而被牵连,被迫登记在“乐籍”里,从此一生只能为官府演奏歌舞戏曲。她们本就带着罪人身份,因此地位极其低下。 在唐宋时期,社会尚有些宽容。文人雅士众多,他们往往愿意尊重乐户的意愿,甚至允许她们只卖艺不卖身。但到了明代,乐户的身份则被推到社会最底层,甚至官员若纳乐户为妾,都会触犯刑律,被责打并强令解除婚约。 乐户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山西。史书记载,北魏时期已有乐户制度。著名宫廷乐工万常宝,因父亲谋反受牵连,被贬入乐籍。北魏的统治者原是游牧民族拓跋氏,入主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为了加强统治,将部分汉人贬为奴隶,又把一些犯罪者及其家属强行划入乐籍。 一旦入籍,不仅本人地位低贱,后代子孙也要背负这种身份。生来便是贱民,世代为奴为婢,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在当时极重视家族荣誉的社会里,这种制度无疑是极为残酷的。统治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逼迫百姓和官员收敛行为,不敢轻易犯法。 进入明代,情况更为严酷,尤其是在“靖难之变”之后。朱元璋去世后,其子建文帝继位,但被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推翻。朱棣称帝后,大肆清算建文旧臣,不少官员家眷被发配到山西,充作乐户,从此终身不得脱籍。自此,山西乐户数量骤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山西之所以成为乐户的集中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地理位置接近京城,方便调配。二是当地藩王众多,热衷戏乐。更重要的是,山西自古就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摇篮”。庙会盛行,大小城镇村落都建有戏台,而戏台就需要演员来支撑,这让乐户在当地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元代以来,山西已成为戏曲艺术的中心。元曲四大家中,有三位出自山西。每逢节日,戏台前人山人海,场面热闹非凡。乐户的存在,与这种文化需求紧密结合,最终使这一制度在山西延续最久、影响最深。 直至清代雍正年间,才有人上奏,请求赦免这些世代受辱的乐籍百姓。雍正也认为这种制度过于残忍,便下旨赦免。然而,虽然在法律上他们被编入“良籍”,社会上的歧视却依旧存在。人们早已根深蒂固地把乐户视作贱民,她们的生活并没有立刻改善。雍正不得不在五年后再次颁布谕旨,重申赦免,可见前一道圣旨收效甚微。 事实上,当时社会对乐户仍有极大需求。庙会、宴会等场合都少不了歌舞助兴。尽管她们身份卑贱,却是这些场合的“氛围核心”。没有她们,场子便显得冷清,主人的面子也会受损。正因如此,乐户群体在被官方名义“解放”后,依然难以摆脱现实中的枷锁。 直到今天,乐户早已消失在历史中,取而代之的是剧团、乐团等现代艺术群体。逢年过节,人们会邀请戏曲团体演出,成为节日的文化亮点。如今,从事表演的人不仅不再受人歧视,反而常常受到追捧。人们欣赏艺术,不再夹带偏见,而是真心为文化与艺术的美感所折服。 可以说,正是那些历经苦难的乐户们,用生命与灵魂延续了这份文化血脉。若她们能够看到今日之盛世,定会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