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风的传承:从李大钊到李宏塔的三代坚守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李大钊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虽在38岁就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的精神血脉却在子孙后代中延续。令人动容的是,这个革命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一脉相承的清廉本色。
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丧父,由祖父抚养长大。尽管家境贫寒,但祖父坚持让他接受良好教育。从私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李大钊接受了长达18年的系统学习。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毛泽东曾回忆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作为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月薪高达120块大洋,可家中却常常捉襟见肘。原来,他每月固定拿出80大洋作为党组织活动经费,还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发薪日回家时,他口袋里装的不是银元,而是一叠欠条。1927年牺牲后,家人清点遗产,发现仅剩1块大洋,丧事不得不靠公众募捐办理。当时连汪精卫都捐了1000大洋,足见其人格感召力。
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在父亲遇害后,经友人帮助东渡日本。他仅用半年就攻克语言关,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从上海的反日斗争到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李葆华总是冲锋在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要职,但家中陈设却极为简朴:人造革座椅、沙发塌陷、房屋老旧。组织上多次要为他改善住房,都被婉拒。
李葆华教育子女从不空谈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则,常以祖父的事迹勉励后代。其子李宏塔回忆:父亲常说,和平年代不等于革命终结,需要我们代代接力。这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李宏塔的人生选择。
1987年,李宏塔出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他独创三不工作法: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走大路,骑着自行车深入最偏远的乡村。二十年间骑坏4辆自行车,穿破5件雨衣、7双胶鞋。2005年,一封举报信指控他贪污受贿。中纪委调查后发现,这位厅级干部竟住在55平米的老房子里,远低于标准待遇。走访中群众交口称赞,说他总第一时间为漏雨的民房、单薄的被褥奔走解决。
真相大白后,李宏塔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望着广场上飘扬的国旗,他动情地说:祖父百年前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革命家庭跨越世纪的坚守与传承。从李大钊的舍家为党,到李葆华的清正廉洁,再到李宏塔的勤政为民,这个家族用三代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