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这个词一出来,率先想到的就是吕布,其实大家这样调侃吕布,无外乎是因为吕布三次认主,姓氏还截然不同,不过毕竟我们了解的更多的是《三国演义》故事中的吕布。
实际上无论是小说故事、还是真实生活当中,大家好像都更喜欢“从一而终”的人,即便是教育圈子里,大家也在潜意识里觉得——只有从一而终地坚定选择,才是值得称赞的,如果一个人学习跟吕布一样,摇摆不定,都不敢想有哪个导师敢要这种人。
尤其是高等教育圈子里,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这三段教育层次自然是由浅及深的,虽然现在有不少大学生都在“跨专业”考研,但能成功的人还是少数,一部分是横跨的专业跟自己本科专业有一些关联,一部分则是跨考的专业难度比较低。
可网上有一名男生,他晒出的学历不仅跨度非常大,而且选择也令人捉摸不透,他调侃自己是“三姓家奴”的学历,堪称当代教育圈子中的人中吕布。
这位学生本科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硕士阶段转向材料与化工,博士期间又投身机械工程领域,三个完全不同方向的专业学习经历,就连网友看了都忍不住调侃:咋还有导师敢要你呢?
仔细想想他选择的这三个专业,其实都不一般,也都具备一定的代表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热门专业,已经风靡二十余载,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材料与化工则常被戏称为"四大天坑"之一,就业前景不够明朗。到了博士阶段选择机械工程,又是一次方向上的重大转变。不知道是兴趣的变化还是漫无目的地横跨,最终才形成了这样“三姓家奴”般的学历信息。
不过在现在的学术圈子里,把自己的学历搞成“吕布”一样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评论区有另一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两姓家奴"经历——从吉林大学的预防医学转向厦门大学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与宇宙学。
医学和天文学几乎是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这种跨度之大让人咋舌,如此大胆的转变背后,除了个人兴趣的驱动外,恐怕也跟专业热度的变化速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高考的时候同学们了解到的专业比较少,只能在自己所了解的范畴内选择一个自认为有前途的好专业,可四年毕业后却发现,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跟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尤其是就业,简直是大相径庭。
到这个时候,勇敢的学生会直接选择跨专业考研来逆天改命,成功了之后就开启了新一轮的学习和深造,但待到毕业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待专业和就业的观念其实更加成熟了。
再加上多年学术科研的浸润,也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就业的执着不再那么单一,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对科研的热爱究竟在哪个方向?在迷茫和坚定之中摇摆的最后,就造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跨专业读博。
至于网友们调侃的“咋有导师敢要你”,其实也是很多硕博导师最真实的写照,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都不太青睐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作为导师,辅导一个研究生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成本还是比较大的。
他们自然希望能收获得意门生,但更希望的是学生能跟自己继续做学术、搞科研,相比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那些本科、硕士阶段专业目标一致的人显然更具备稳定性。
不过现在跨专业考研、读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即便导师再不喜欢“三姓家奴”,也只能在可选择的范畴内,尽可能地筛选出最优解,也是无奈之举了。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