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倾盆大雨刚刚停歇,少林寺门前的石狮子被雨水洗刷得锃亮,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这尊石狮比荣国府、宁国府门前的还要洁净几分,威武的造型让人不禁联想到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不过,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却经不起历史真相的推敲——就像老话说的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试想一下,如果唐太宗李世民真的听到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说法,恐怕会龙颜大怒。要知道,这位被周边藩属国尊为天可汗的帝王,若被人称作唐王,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因为在古代,王与帝的称谓有着天壤之别: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而王爵却可以分封多人。除了清朝,历代皇帝都会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有功的宗室成员也能获封王爵,极少数异姓功臣甚至会被赐姓封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难道没有被封为唐王吗?熟悉唐史的读者一定会莞尔:李渊怎会在争夺天下时,把自己的王位封给次子李世民?据《旧唐书》记载,李渊确实曾被封为唐王,但李世民在武德年间一直是秦王。有趣的是,当时还真有一位唐王——他就是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发生时,王仁则正是王世充建立的大郑政权中的唐王。这个细节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王世充废黜皇泰主自立为帝,封其兄之子王仁则为唐王。更讽刺的是,正是这位唐王王仁则,用毒酒和丝巾杀害了皇泰主杨侗。
那么,王仁则的结局如何呢?翻遍《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都找不到明确记载。但在洛阳出土的墓志铭中,我们发现了一位同名同姓的人物。这位王仁则在隋亡后归顺唐朝,官至右尚令,于武德九年去世。虽然不能确定这就是王世充的侄子,但可以确定的是:以李世民麾下秦琼、程咬金等猛将的实力,根本不需要少林僧人相助就能轻松击败王世充集团。
其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后世演义小说的渲染。在这些作品中,常常将李世民称为唐王,甚至贬称为唐童。这种文学创作虽然精彩,却与史实相去甚远。
如今,少林寺的商业化运作更是让这些传说真假难辨。就像某些寺庙里陈列的鲁智深禅杖,明明是方便铲的造型,却硬说是水浒传中的兵器。笔者曾亲眼所见,几位僧人在寺门前大快朵颐,当被问及是否吃肉时,他们竟笑答:你给,我就吃!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对某些寺庙的清规戒律产生怀疑。
说到底,少林功夫的真实水平,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或许最有发言权。而今天的少林寺之所以名扬四海,恐怕更多要归功于那部经典的功夫片。试想,如果没有这部电影,那些遍地开花的武术学校,又有几家能教出真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