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一方面被后人称为奸雄,背负着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另一方面,他又以爱才惜才闻名于世。不过,这位求贤若渴的枭雄手上,却也沾染了不少顶尖谋士的鲜血。让我们来看看那些陨落在曹操手中的智谋之士。
首先要说的是杨修。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才子,年纪轻轻就被曹操招入丞相府担任要职。但杨修太过聪明,竟能轻易猜透曹操鸡肋军令暗藏的退兵之意。更致命的是,他站错了队,全力支持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当曹植失势后,曹操终于找到借口,将这个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除掉。
再说荀彧,这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但这位忠臣身在曹营心在汉,当曹操想称魏公时,他坚决反对。最终,这位老臣在收到一个空食盒后,明白曹操的意思,选择服毒自尽。一代谋士,就这样黯然离世。
许攸的故事则更具戏剧性。他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因家人被捕而投奔曹操,献上火烧乌巢的妙计,帮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可惜他居功自傲,最终因口无遮拦惹来杀身之祸。
还有沮授,这位袁绍帐下的智囊,曾提出良策却屡遭忽视。被俘后宁死不降,让曹操既惋惜又不得不杀。同样刚烈的还有审配,这位袁绍的得力干将,在邺城失守后被俘,面对曹操的劝降,他选择以死明志。
最后要说的是陈宫。他本是曹操的心腹,却因故叛变,辅佐吕布与曹操为敌。在下邳城破被俘后,这位谋士宁死不屈,慷慨赴死。
这些谋士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的曹操:他既能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也会对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痛下杀手。在这位枭雄眼中,人才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就必须除掉,绝不留后患。这种极端的人才观,或许正是曹操能够成就霸业,却又饱受争议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