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少年皇帝:1917年那场短暂的复辟闹剧
1917年,民国六年,也是宣统九年。
6月16日这天,毓庆宫里格外安静。溥仪的两位老师陈宝琛和梁鼎芬走进来,告诉他:今天不用念书了。原来,前清重臣张勋要来觐见。这位留着辫子的将军在袁世凯死后曾公开表示要尊重优待清室各条,让12岁的小皇帝对他充满好奇。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溥仪学会了接见臣子的礼仪:要保持谦逊,展现圣德。但当他真正见到张勋时却大失所望——这个胖乎乎、黑红脸、花白辫子的将军,在他看来如果没胡子,倒像御膳房的一个太监。
谁也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军阀,半个月后竟让溥仪重登帝位。
7月1日清晨,毓庆宫的气氛骤然紧张。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师傅面色凝重地告诉溥仪:张勋不是来请安,而是来拥戴他复位听政的。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在陈宝琛的指导下,他故作推辞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劝进。
紫禁城顿时热闹起来。太监们捧着九道上谕进进出出,大臣们排着队来磕头请安。溥仪不用再读书,每天只需半天听师傅讲课,半天批阅奏章,或是骑着心爱的骆驼在宫里闲逛。这个12岁的少年,似乎真的找回了当皇帝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五天后,讨逆军的飞机在紫禁城上空投下炸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袭。宫里乱作一团,人们躲进卧室,放下竹帘,以为这样就能保命。其实这只是段祺瑞的恐吓手段,但复辟的美梦已经破碎。
12天后,张勋战败逃往荷兰使馆。当溥仪的父亲载沣和陈宝琛捧着退位诏书进来时,小皇帝放声大哭。这场复辟闹剧,就像一场突然结束的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很多记载都把溥仪描绘成被动受害者,说他被张勋从床上拽起来强行登基。但事实恰恰相反——溥仪是为失去帝位而哭,不是为得到帝位而哭。这反映了民国政府刻意将责任全部推给张勋的政治操作。
实际上,紫禁城里的复辟活动从未停止。溥仪从小接受的就是光复旧物的教育,他的老师们——从状元陆润庠到大学士陈宝琛,都在向他灌输效法康乾的思想。这个爱玩的孩子,早已被培养成了复辟的希望。
张勋的复辟尝试,源于民国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的权力斗争。当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名杀回北京时,小朝廷的复辟梦想再次破灭。有趣的是,孙中山曾预言并欢迎这样的复辟,认为只有让帝制派彻底失败,真正的共和才能到来。但他没想到,帝制思想的生命力如此顽强。
复辟失败的溥仪渐渐长大。1921年,他带头剪掉了辫子;1924年,冯玉祥将他逐出紫禁城;1928年,东陵被盗事件让他对民国充满仇恨。最终,这个曾经的少年皇帝在日本人扶持下,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君主。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如果没有冯玉祥的驱逐,溥仪或许会一直在紫禁城里骑自行车、打电话、拍照片,永远停留在那个懵懂的12岁。但历史没有如果,而一个孩子的命运,就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