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母亲的精神传承:向秀丽与她的家国情怀】
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秀丽楼的铭牌在阳光下闪耀,向秀丽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社区飘扬。这座城市用最朴实的方式,铭记着一位普通女工用生命铸就的不平凡——63年前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25岁的向秀丽用血肉之躯阻挡了一场可能吞噬整片街区的灾难。 平凡岗位上的非凡选择 1958年寒冬的深夜,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车间依然亮着灯。向秀丽和两位同事正忙碌着搬运酒精,突然砰的一声脆响,装满20公斤无水酒精的玻璃瓶砸碎在地。流淌的酒精瞬间被附近煤炉引燃,火舌直逼存放着60多公斤金属钠的仓库——这些化学物质一旦爆炸,半个下九路将化为火海。 快出去叫人!浑身沾满酒精的向秀丽推开同事,独自扑向火场。她的棉衣很快燃成火球,皮肤在烈焰中发出滋滋的声响,却仍死死挡住酒精流向仓库的路径。当救援人员赶到时,这个瘦弱的女工已成了火人,身下却奇迹般地保留着一片未燃区域,就像她用生命画出的安全线。 33天的抢救中,全身烧伤面积达67%的向秀丽每次清醒都先问:厂里损失大吗?这位预备党员在1959年1月15日停止了呼吸,病床枕下还压着她没写完的入党转正申请书。 苦难浇灌的生命之花 1933年出生的向秀丽,童年浸透了旧社会的苦难。10岁被卖作丫鬟时脚趾溃烂遭雇主抛弃,是母亲借遍街坊才保住她的脚。广州解放那天,16岁的她挤在欢庆人群里,第一次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滋味。在制药厂,这个曾经目不识丁的女工白天跟师傅学文化,晚上钻研制药技术,短短几年就成为车间骨干。 没有共产党,我早就是乱葬岗的孤魂了。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当1958年10月成为预备党员时,抱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崔定邦,向秀丽觉得人生从未如此圆满——谁知这份幸福仅持续了两个月。 两代人的精神接力 追悼会上,懵懂的崔定邦抓着父亲的衣角,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对着妈妈的照片流泪。直到小学课文《向秀丽姐姐》让他恍然大悟:那个去很远地方的妈妈,原来化作了教科书里的英雄。 成年后的崔定邦在母亲工作过的车间长久驻足。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的女工们围着反应釜忙碌,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正是他记忆中模糊的母亲模样。如今秀丽楼的金字招牌下,新一代工人在电子屏前学习安全规程,当年用身体阻挡的火线,已被智能消防系统取代。 定邦,就是定国安邦的意思。这位退伍军人抚摸着母亲获得的最美奋斗者证书。退休后他走遍中小学宣讲,在越秀山下的秀丽公园,孩子们常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对着雕像喃喃自语。2022年学雷锋日,他的儿子崔靖作为向秀丽·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在广药集团展厅向年轻人讲述奶奶的故事,展柜里那件烧焦的工装裤,让无数参观者红了眼眶。 【永恒的星火】 从车间女工到精神坐标,向秀丽证明: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正如林伯渠题诗一身正比泰山重,这种在危难时刻迸发的人性光辉,源自日常岁月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职责的坚守。如今在珠江两岸,3.2万名注册的向秀丽志愿者延续着这种精神——它可能是一次义无反顾的逆行,也可能是化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精准操作。这种传承,让25岁的生命在时光长河里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