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朝鲜战场上最为惨烈的一战。根据1988年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场战役中,九兵团战斗负伤人员达14062人,因严寒冻伤的高达30732人,阵亡将士7304人,总减员人数达到惊人的52098人。令人痛心的是,非战斗减员人数竟然远超战斗减员,这组数字至今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原本第九兵团的任务是围歼美军精锐陆战一师,但最终未能达成作战目标。除了极端恶劣的天气因素外,部队在作战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战后严肃处理了两名营级干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为原第三野战军的王牌部队,第九兵团下辖第20、26、27三个军,原本一直在为解放台湾进行战备训练。然而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部署。为保卫国家安全,中央决定调整战略重心,第九兵团随即奉命开赴山东整训,随时准备入朝作战。 更出人意料的是,部队刚到山东不久,就接到新的紧急命令要求立即开赴前线。宋时轮将军不敢怠慢,立即率部启程。当部队专列抵达沈阳短暂休整时,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惊讶地发现,许多战士还穿着单薄的秋装。他急忙找到宋时轮商议,建议部队在沈阳稍作停留,等待调拨的御寒棉衣到位。 其实宋时轮一到东北就意识到严寒将是个巨大挑战。但此时志愿军司令部接连发来急电:42军已从黄草岭撤离,美军陆战1师正快速向长津湖地区推进。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权衡之下,宋时轮婉拒了李聚奎的建议,毅然率部向盖马高原进发。 进入朝鲜境内后,为躲避美军侦察机,第九兵团采取昼伏夜行的方式秘密行军。为配合全军作战计划,他们在抵达预定战场后,还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中潜伏待命。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战斗打响后,西线部队捷报频传。11月30日,彭德怀总司令命令第九兵团协同作战,力求全歼被围美军。宋时轮立即调遣26军急行军赶往五老里,意图封闭包围圈缺口。12月2日,中央军委再次来电,强调务必加强黄草岭防线,切断敌军增援路线。面对如此重要的作战任务,宋时轮调整部署,命令26军于12月3日晚进攻下碣隅里。 然而26军各师因前期作战任务,距离目标区域尚有60公里之遥。考虑到部队连续作战已十分疲惫,军长张仁初请求推迟一天进攻以完成部署。宋时轮虽同意延期,但严令必须在12月4日晚7时准时发起攻击。 此时战场形势对志愿军颇为有利。被围困在下碣隅里的美军主力伤亡惨重,仅靠重武器负隅顽抗。虽然有两个团正试图增援,但同样遭到志愿军阻击,短时间内难以会合。如果26军能按时到位发起进攻,极有可能全歼被困美军。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26军随后的表现令人扼腕。 12月2日晚接到命令后,26军军部立即调动76师、77师和88师向预定位置开进。但当晚风雪交加,只有76师坚决执行了命令。更令人震惊的是,77师在3日下午4点出发后,夜间竟迷失方向,徒步行军60多里后不得不原路返回。这一失误直接导致进攻计划再次推迟至12月5日晚。 然而意外接二连三:到5日清晨,77师仅有一个团,88师两个团还远在20公里外。面对严重减员和兵力不足的困境,进攻不得不再次延期至6日晚。如此混乱的调度导致26军在6日晚的进攻中很快失去战斗力,仅剩77师231团尚能作战。 但231团再次重蹈覆辙——在追击途中迷路,直到7日凌晨3点才与美军接触。更令人痛心的是,团长发现友军未按计划跟进后,竟擅自下令提前三小时撤退。88师263团同样未能严格执行命令。这一系列失误使26军错失歼敌良机,与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迟迟未收到战报的宋时轮焦急万分,而此时美军已开始突围。为挽回局面,他急调20军58师、60师加强阻击,命令26军继续追击。讽刺的是,原本就是20军在坚守阵地,因担心他们过于疲惫才派26军接替,结果最后还是得靠20军救场。 面对高度机械化的美军突围部队,志愿军追击十分困难。更令人震惊的是,77师231团在追击中第三次迷路,而该团一个营的营长和教导员竟在接敌前临阵脱逃。战后总结会上,宋时轮下令将这两个逃兵就地处决。 宋时轮曾这样评价26军:26军本是英雄,奉命拦鹰。可惜啊,鹰飞走了。英雄少了'英',还剩什么?不就是'熊'了。这番话说得26军参会人员面红耳赤,却无言以对。不过第九兵团并非全无亮点。同在第二次战役中,27军在新兴里全歼美军北极熊团,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例。20军更是屡次临危受命,出色完成任务。事实上,第九兵团在祖国最需要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1952年,当宋时轮奉命回国时,在即将踏入国门的那一刻,他让司机停车。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走下车,面向长津湖方向脱帽肃立,久久不语。当警卫员上前提醒时,才发现将军早已泪流满面。那一代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