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涌现过许多传奇人物,如运筹帷幄的张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刘伯温。而在盛唐时期,还有一位被后世史学家柏杨盛赞为兼具张良之智与士人风骨的旷世奇才,他就是七岁便名动长安的神童李泌。
关于李泌的传奇,要从开元二十三年说起。当时年仅七岁的李泌被召入宫中,唐玄宗正与宰相张说对弈。只见小童面对方圆动静的命题,不假思索便吟诵出蕴含哲理的佳句,其才思之敏捷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玄宗抚掌称赞:此子当为大唐栋梁!谁料这位天才少年日后却选择隐居嵩山,与清风明月为伴。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天宝十四年。当安史叛军的铁蹄踏破潼关,仓皇即位的唐肃宗第一时间派使者入山寻访李泌。这位隐士提出的平叛方略,被后世史家比作唐代版隆中对。在他的运筹帷幄下,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得以施展所长,最终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令人称奇的是,功成后的李泌竟效仿张良愿弃人间事,再度归隐山林。
此后的岁月里,这位奇人三度出山又三度隐退。唐代宗时期,他因遭权臣排挤辗转江西、杭州;唐德宗遭遇奉天之难时,又是他临危受命化解危机。每次他都像及时雨般出现,又似闲云野鹤般飘然远去。最令人称道的是,当肃宗要封赏他时,李泌只提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请求:在龙椅上枕着天子膝头小憩,重现东汉严子陵客星犯帝座的典故。这个充满隐喻的举动,道尽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
北宋文豪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如此评价:谋国似忠,去就似高,存身似智。李泌用他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中国传统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境界。正如《邺侯外传》记载,这位穿梭于庙堂与山林之间的智者,最终在衡山烟霞中找到了永恒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