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军制中,八旗将军与八旗都统的权力对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清代八旗的基本构成。清代的八旗分为两大体系:一是驻扎在京城的在京八旗,二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驻防八旗,两者兵力相当,各约十万余人。
在京八旗主要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组成,辅以少量下五旗;而驻防八旗则几乎全是下五旗的步骑兵。这种兵力配置反映了清廷对京畿重地的重视。
八旗驻防制度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当时清军占领山东后,开始在顺德、济南等地驻军。随着疆域扩张,驻防点逐渐增多。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震慑汉族民众,二是监督汉人组成的绿营军队。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在各省设立八旗驻防将军。到乾隆时期,全国共设十三位将军,分别驻守盛京、吉林等重要城市。这些将军都是从一品高官,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同级,位列封疆大吏。
虽然八旗将军的实际权力不及总督,但地位更为尊崇。比如在联名上奏时,将军的署名要排在总督之前。各驻防将军的兵力根据驻地重要性而不同,盛京将军统兵最多,达17000余人;成都将军最少,仅1900余人。沿海的福州、广州等驻地还设有水师。
值得注意的是,伊犁、盛京等四个驻防将军地位特殊。他们不仅掌管军务,还负责民政,相当于集将军与总督职权于一身。其中伊犁将军更是位居正一品,为众将军之首。
都统则更为复杂,主要分两类:地方驻防都统和在京都统。地方都统与将军同级,都是从一品武官。清代只在张家口和热河设都统,前者统兵19000余人,后者管理围场和游牧事务,兵员8700余人。其他地区多设副都统,受将军节制或独立主政。
在京都统由关外时期的固山额真演变而来。雍正时期设立八旗衙门,由都统管理旗务。由于八旗分满、蒙、汉三军,在京共有24位都统。这些都统多由公、侯、伯等贵族担任,门槛比外省将军更高。
从隶属关系看,各省将军虽驻守地方,但旗籍仍在京城,需听从在京都统的指令。不过军务方面可直接与兵部对接,不必请示都统。因此,将军与都统的关系颇为微妙。严格来说,八旗将军地位低于在京都统,与地方都统同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都统虽属武职,但常由文官兼任。如名臣傅恒、和珅等都曾以大学士身份兼任都统,这种文武兼用的做法在清代官场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