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五师为何划归二野?李先念与刘邓的深厚渊源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浴火重生,整编为七个师。其中,第一师师长粟裕、第二师师长张云逸、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第五师师长李先念、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这些将领后来都成为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 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七个师中有五个师划归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而黄克诚的第三师去了第四野战军(四野),李先念的第五师则归属第二野战军(二野)。为何李先念的部队没有跟随陈毅、粟裕的三野,而是选择了刘伯承、邓小平的二野呢?这要从李先念与刘邓的深厚渊源说起。 李先念的革命生涯始于鄂豫皖根据地。早在红军时期,他就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将领,长期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转战,对当地地形民情了如指掌。1939年,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李先念率领一支百余人的小分队重返大别山区。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壮大,先改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后又扩编为拥有1.5万正规军和10万民兵的挺进纵队,成为中原地区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时,李先念的部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虽然名义上隶属新四军,但由于地理阻隔,第五师实际上长期独立作战。当时新四军主力在江南活动,而李先念部在中原地区,两相呼应却难以协同。这种地理上的分离,也使得李先念与陈毅、粟裕等新四军将领缺乏直接接触。在红军时期,李先念属于红四方面军系统,而陈毅、粟裕则来自红一方面军,双方本就少有交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先念与刘伯承、邓小平渊源颇深。抗战时期,他们都在中原地区并肩作战,配合默契。1946年中原突围时,李先念率部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重围,展现出色军事才能。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中央特意调派熟悉当地情况的李先念协助工作。他迅速收拢旧部,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成为刘邓麾下一支劲旅。1948年中原军区重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李先念担任副司令员,三人配合无间。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使得第五师最终划归二野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以李先念的资历和战功,本可授大将军衔。但因建国后转入地方工作,他遗憾地错过了授衔。不过,李先念在地方岗位上同样成就斐然,先后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并成为新中国第三位国家主席,其政治生涯之辉煌,甚至超过了许多开国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