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初冬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涌动。11月3日这天,毛主席正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在城楼的一侧,两位被批斗的领导人偶然相遇——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见到了同样遭受冲击的邓小平。
刘少奇缓步上前,关切地询问:小平同志,最近情况怎么样?
邓小平神色平静地回答:还好,暂时没什么事。
刘少奇点点头:没事就好,多学习。
这段看似平常的对话,却成为两位革命战友最后的诀别。
当时,刘少奇和邓小平因为坚持务实的经济政策,反对文革中的过激行为,都遭到林彪、江青等人的迫害。刘少奇被诬陷为党内头号走资派,邓小平则被扣上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面对来势汹汹的政治风暴,他们只能暂时隐忍,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离世,而此时邓小平正在江西接受劳动改造。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天安门城楼上那次短暂的交谈,竟成为两位并肩作战多年的革命同志的最后一面。
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邓小平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开始为大批蒙冤的老干部平反。当时,党内外纷纷呼吁为刘少奇平反,认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邓小平始终惦记着为这位老战友恢复名誉。1978年12月24日,三中全会刚结束,邓小平就收到要求为刘少奇平反的来信,他立即批示:请政治局同志阅,中组部研究。由此,刘少奇平反工作正式启动。
1979年2月,在中纪委会议上,邓小平指示成立专门复查组。经过近一年的细致调查,复查组提交报告,逐一推翻了强加给刘少奇的所有不实之词。邓小平审阅后建议,可将此报告作为平反决定的基础。
但如何撰写平反决议却面临难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对文革的评价,还涉及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认识。邓小平强调:必须把握好方向,不能走向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专门讨论此事。当讨论到是否要在决议中提到刘少奇也有错误时,与会者产生分歧。邓小平的一席话解开了大家的困惑:写上这句话不会贬低少奇同志。相反,如果不写,反而会让人误解所有错误都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都有错误,而且比少奇同志犯得更多。承认错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2月29日,党中央正式通过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在追悼会上,邓小平亲自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经过三年努力,这桩共和国最大冤案终于得到平反,邓小平也了却了一桩心愿。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