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谍战剧《潜伏》中,军统(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可谓本色出演——这个角色与历史原型高度吻合,简直像照镜子般相似。我们不必深究历史与剧情的细微差别,直接称其为吴敬中反而更便于理解。
剧中许多情节都源自真实历史:李涯的原型是李俊才,而黄雀计划也确有其事。这个潜伏计划下设四个行动组,正是由保密局天津站末任站长李俊才负责实施。据吴敬中透露,该计划需要大量物资支持:联勤部兵工署调拨了70把手枪、3000发子弹,渤海舰队还提供了4部美式电台,这些装备都交由李涯接收。
但吴敬中始终拒绝让余则成参与计划,这看似反常的举动实则暗藏深意。他私下对余则成坦言:那个计划注定失败!这位官场老手不仅自己置身事外,更巧妙地让李涯直接对接局本部,这样无论成败都与他无关。事实证明,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吴敬中推心置腹地告诫余则成:那份名单给我看我都不看,操这些闲心不值得!我已经想好了,只要我走,一定带上你。留在这个烂摊子里,迟早要当俘虏。果然,老谋深算的吴敬中带着余则成全身而退,而李涯则沦为阶下囚。被俘后的李涯在回忆录中抱怨:承诺的装备根本没到位,只拿到4部小功率电台,经费也只够维持半年,最后只能选择投诚。
关于李涯的结局,1966年特赦名单透露了线索:与李俊才同期获释的还有贵州站站长潘澄清,而其他地区站长直到1975年才获特赦。重获自由的李涯最终圆了教书育人的梦想,成为农场子弟学校副校长,这比在天津站被吴氏师徒算计要强得多。
回看黄雀计划,吴敬中早已留好后手。这位曾在中苏情报所任职的老牌特工(副所长是郑介民)深谙大势:你以为打冷枪、发密电有用?实话告诉你,天津北平都守不住!连陆军上将都没信心,你操什么心?这番八十年前的前瞻判断,至今读来仍令人叹服。
精明的吴敬中夫妇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敛财机会。虽然看不上那批军火,但计划中的活动经费却让他眼红。实际上,李涯连承诺的装备都没收全——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连军方执法队的廖三民都在倒卖军火。作为余则成的战友,廖三民只会破坏而非支持这个计划。
吴敬中对送来的军火不闻不问,连签收都让余则成代劳,明显是要撇清关系。走投无路的李涯最终带着全部人马向军管会自首——毕竟吴敬中只留了半年经费,不自首就要饿肚子了。
这个结局引发深思:为何吴敬中始终拒绝让余则成接触计划?如果他已察觉余则成的真实身份,为何还要带其出逃?李涯的失败,是否正是吴氏师徒暗中运作的结果?这些谜团,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