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中的天降死神:日本海军三号爆弹的兴衰史
提起用飞机轰炸飞机,人们通常会想到战机向地面目标投弹的场景。但在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却别出心裁地研发了一款专门攻击飞行中敌机的特殊武器——三号爆弹。这款空中杀手的诞生与陨落,折射出战争中的无奈与残酷。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初期取得优势,但随着盟军反攻,形势急转直下。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轰炸机群,日军高射炮部队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需要人工装填的老式防空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拦截美军B-24这样的重型轰炸机。在绝望处境下,日本海军将希望寄托在一种新型武器上。
横须贺航空技术厂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工程师们另辟蹊径:既然改进高射炮需要时间,何不让炸弹飞起来?他们以1939年研发的集束炸弹为基础,在1942年成功研制出三号爆弹。这种30公斤重的炸弹内藏72枚小型燃烧弹,爆炸时可形成直径200米、高50-70米的立体杀伤区,专门针对缺乏护航的大型轰炸机编队。
这种武器的使用方式堪称空中艺术:日军飞行员需要在敌机上方1000米处保持高度优势,当接近目标正上方时立即俯冲,在距离敌机1000米、高度差600米的精确位置投弹。炸弹会在敌机航向前方1000米、上方50米处精准引爆,形成致命的钢铁暴雨。
1943年12月7日,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武器迎来首秀。在拉包尔基地,8架零式战斗机(其中4架挂弹)奉命拦截撤退的美军B-24机群。传奇飞行员岩本彻三率领的编队创造了惊人战果——仅他一人就击落16架敌机,整个编队共击落30架。这次胜利让日军高层欣喜若狂,立即下令全军推广。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战局恶化,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不断折损,新飞行员根本无法掌握这种需要精确计算的武器。要么在投弹前就被击落,要么投弹偏离目标。这款曾创造辉煌的空中杀手最终沦为鸡肋,黯然退出战场。三号爆弹的兴衰,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末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