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军福建舰成功完成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款舰载机的弹射与降落测试,这一重大进展通过官方画面公之于众后,立即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这场航母科技秀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焦点,背后蕴含着多重深意。
首先,福建舰作为中国首艘弹射型航母,凝聚了数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从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改造起步,到如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弹射航母,中国用二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这艘巨舰的甲板上划出的每一道航迹,都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跻身世界航母强国之列。
在技术层面,福建舰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它是全球第二艘装备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仅次于美国福特号;更是首艘实现隐身战机弹射的电磁弹射航母;其采用的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供电系统,在稳定性上远超美国的交流电系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美国福特号仍在为F-35C的适配问题头疼时,中国的歼-35已能在福建舰上自如起降,这种后来居上的突破令西方军事专家大跌眼镜。
细心的网友还发现,官方画面中地勤人员的控制台显示时间为2025年3月19日,这意味着福建舰的测试进度比公开报道提前了半年。从首次海试到完成多型舰载机起降仅用10个月,这样的效率远超美国同类型航母。相比之下,福特号从服役到实现首次舰载机弹射用了6天,而其姊妹舰肯尼迪号更是深陷技术泥潭,服役时间一再推迟至2027年。
这场技术飞跃的背后,是马伟明院士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他们研发的中压直流供电系统,如同为航母装上了中国芯,不仅解决了电力供应稳定性的世界难题,更为未来激光武器等新型装备上舰预留了充足空间。正如马院士那句掷地有声的领先就领先美国,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确实实现了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站在历史维度看,福建舰的意义远不止于一艘战舰。它既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也预示着未来海战规则的改写。当这艘钢铁巨舰劈波斩浪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在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克难的软实力。
(注: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数据截至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