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士人为何对入仕为官如此热衷?究其原因,有人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也有人单纯为了谋取朝廷俸禄,获得稳定收入。在封建王朝时期,官员俸禄确实是一份令人艳羡的铁饭碗。
更令人称道的是,古代王朝还建立了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以清朝为例,官员退休后每年可领取50两白银的养老金。这笔钱若换算成现代人民币,究竟价值几何?让我们细细道来。
各朝各代的官员待遇不尽相同。虽然清朝是由关外满族建立的政权,但其退休制度却相当优厚。古代称退休为致仕,《后汉书》中就有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的记载。不过因病辞职属于特殊情况,通常官员都要任职期满才会告老还乡。
关于退休年龄,从周朝到明朝,官员都要工作到70岁才能退休。《退庵随笔》中以七十为致仕之期的记载就是明证。但清朝打破常规,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让官员能更早享受晚年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武官退休更早,通常比文官提前10年。
明孝宗时期曾推行自愿告老政策,不限年龄。到了清朝,退休制度更加细化:文官60岁退休;武官以下60岁必须退休;低级武官退休年龄更早。这种制度设计,既给年轻官员腾出晋升空间,又能保证朝廷活力。
清朝的退休待遇可谓用心良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存品加衔。功勋官员退休后可获晋升虚衔,如乾隆朝名臣刘统勋去世后追赠太傅。其次是世袭官职,像顺治年间名将刘之源退休后,其子刘光代就承袭了父亲官职。第三是参政议政,让退休官员继续发挥余热。最后是实实在在的退休金。
说到退休金,清朝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初期财政紧张时以分封土地为主,后来改为发放白银。三品以下官员每年可领50两白银。这笔钱的价值如何?
根据清朝户部数据,一两白银重37克。按现在银价5.6元/克计算,约合207元。但康熙前主要用铜钱交易,一两银兑1600文铜钱。按铜价0.06元/克换算,则值384元。考虑到白银的稀缺性,实际价值更高。
更有趣的是购买力对比:当时一两银可买500斤猪肉,按现在10元/斤计算,相当于5000元。若参照清代士兵月俸2两(现役士兵最低月薪3000元)的标准,一两银则值1500元。
综合来看,50两白银的年退休金,按最低标准相当于2.5万元,按较高标准可达7.5万元。无论哪种算法,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这都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足见清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