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正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战略围堵。这种围堵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的态势——从新冠疫情初期的污名化指责,到经贸领域的无理制裁;从频繁插手台湾、南海等中国内政,到在涉疆、涉藏问题上指手画脚。西方世界似乎正试图编织一张全球性的对华包围网。究其根源,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崛起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带来的深刻冲击。
与西方列强依靠殖民掠夺实现崛起的血腥历史不同,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道路。但即便如此,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已然成为改变西方主导的旧秩序的关键变量。数百年来,发达国家通过掌控国际规则肆意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而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这种不公平的格局。这种改变让习惯了割韭菜的西方国家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骨子里对强大中国的恐惧正与日俱增。
这种恐惧其实由来已久。即使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也从未真正轻视过中国。在西方语境中,列强一词并非特指侵略者,而是泛指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大国。按照这个标准,当时的清王朝完全符合列强定义——尽管这与中国人的历史认知大相径庭。
让我们看看当时让西方不敢小觑的底气何在:全盛时期131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即便在鸦片战争后仍保有1135万平方公里,国土规模仅次于英、俄、法三大殖民帝国;4亿人口的庞大规模,超过当时任何单一国家;完善的朝贡体系辐射周边19个藩属国,影响力遍及东亚、东南亚和中亚。更关键的是,中国自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使清朝始终保持着统一的政治架构,这与完全殖民地化的印度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这样写道: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许昏庸无能,但人民却如雄狮般充满力量。他们勤劳智慧,只要获得正确领导,必将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这种潜力在晚清时期就时有显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中法战争中的军事胜利,都让西方世界震惊。当时英国评论家甚至断言:亚洲的未来将由英、中国和俄国共同主宰。
洋务运动的成果更令人瞩目:轮船招商局成功抗衡外国航运公司,机器织布局与洋布展开激烈竞争,自主建造的蒸汽轮船、仿制先进枪械、铺设电报网络、修建铁路......1888年成军的北洋水师一度跻身世界第七、亚洲第一。这些成就催生了西方最早的中国威胁论,后来更演变为恶名昭著的黄祸论。
耐人寻味的是,在甲午战争前,中国并非列强瓜分的对象,而是各方争相拉拢的香饽饽。德国希望借中国制衡英法俄,英美则想利用中国阻挡沙俄南下。直到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证明自己更适合充当这个角色,列强才纷纷转向支持日本。即便如此,1906年德皇威廉二世仍试图联合中美对抗其他列强,这个未实现的计划足以改写世界格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晚清,但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当年清廷只需应对各自为战的列强,而今我们要面对的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联合围堵。更棘手的是,美国已牢牢掌控西方阵营主导权,使中国难以利用其内部矛盾。但历史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正确发展道路,保持战略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