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那些在古代混到高位的官员,在京城打拼了大半辈子,住惯了高门大院,吃惯了山珍海味。
咋就舍得放下这一切,千里迢迢回到那个可能连像样街道都没几条的家乡呢?
这背后,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别有深意?
其实古人退休这事儿,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先秦时期压根就没这回事。
那会儿当官基本都是贵族的专利,他们的身份是终身制的,啥时候不干活了,自家的地产也够养老了,根本不用操心退休这档子事。
到了秦朝,历史太短,忙着统一六国都来不及,哪有空想退休制度,官员们还是靠自家的土地或爵位混日子。
真正有意思的是汉朝,这时候国家第一次冒出了“致仕”这个词,按汉朝的规矩,那些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大官,到了七十岁可以申请致仕回家。
国家还挺大方,会继续发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给你当养老金,听着不错,可问题是,能拿到这待遇的人太少了。
两千石至少得是郡守这个级别,能当上郡守的人,这点退休金对他们来说,就像现在的土豪收到一张购物卡,塞抽屉里都嫌占地方。
唐宋时期,退休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到了明清,退休年龄还提前到了六十岁,这么看,古人的退休制度似乎越来越人性化了,不过制度是有了,可各种限制也跟着来了。
明清时期有个铁律,退休后,就别想再踏进皇城一步了,今天可能还是呼风唤雨的大官,明天退休证一发,立马变成“前大人”。
更要命的是,《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官员用的宅子必须归公,还得整理清点,住了几十年的房子,突然被告知要收拾东西搬走!
宋代还有个“退休分房”政策,给退休官员一定的住房补贴,听着不错,但实际上这补贴跟京城房价比起来,就像用纸巾擦泰山一样,聊胜于无。
清代甚至设立了养济院,专门安置那些孤寡的退休官员,但说实话,谁愿意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变成养老院里的一员呢?
身份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称呼的不同,更是整个社会关系网的崩塌,明代有本《致仕录》,里面记载了不少退休官员的遭遇。
“昨天还是众星捧月,今天就门可罗雀”,有个退休的礼部侍郎回忆说,他退休后第一次参加宴会,被安排在末席,连个正眼都没人瞧他。
从权力的中心突然被扔到边缘,这种落差,比从天上掉到地下还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京城受冷眼,不如回老家当个“大人物”,至少还能找回点自尊。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表面上看是越来越完善,实际上却充满了无奈和心酸,从制度设计上,就已经在暗示这些官员,你的价值已经被榨干了,现在请你离开这个舞台。
在这种情况下,回家乡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被迫的妥协,退休后的去向,从来就不仅仅是养老金多少的问题。
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身份转变、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社会价值的深层次问题,除了制度的压力,经济也是推动着这些官员们选择告老还乡的原因。
古代京城的物价,那真不是一般的高,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光房租就能让你肉疼,南宋时期有份市场调查记录,显示临安的米价比一般州县高出三成,肉价高出近五成。
一个退休官员,收入锐减,却要面对这么高的物价,日子肯定不好过,退休后的俸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而京城的开销却一点没少。
语文课本里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就因为这个原因退休回了老家,他退休的时候是当朝丞相,按规定退休后能领到三千多石的俸禄,听着不少,大概二十万斤粮食。
不过比不上他的家产,他被朝廷赏了三十一万亩地,这些地每年能产三百万斤粮食,是退休金的十五倍。
这种情况下,匡衡肯定不会在乎那点退休金,对他来说,关键是怎么管理好这些土地,而这些土地,大多都在老家,古人又没有远程视频会议,想管理好家产,不回老家怎么行?
同样的钱,在京城可能只够买个小院子,但在老家,能盖一座几亩地的大宅院,就比如明代徽州方志中记载,有个叫汪鋐的官员。
他退休回乡后用在京城积攒的俸禄在家乡建了一座占地五亩的宅院,还带花园和书房,简直就是当地地标建筑,要是留在京城,别说五亩地的豪宅,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
除了钱的问题,社会关系也是个大头,京城认识的人可能都是官职,一旦退休,这些关系立马就变味了。
而在老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里宗族、亲戚、发小,这些关系不会因为退休就消失,相反,因为官员当过大官,回到老家反而更受尊敬。
明代徽州方志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个叫程敏政的官员退休回乡时,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来迎接,敲锣打鼓,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当地县令亲自带队,把他迎进城,这种待遇,在京城想都别想,在京城,你可能只是众多退休官员中的一个,但在家乡,你就是传奇人物,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还有个更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安全,古代政治风云变幻,今天的红人明天可能就成了阶下囚,远离政治中心,某种程度上也是远离风险。
清代文字狱案例中,有不少牵连到退休官员的,比如“南山集案”,就有几位退休官员因为在诗文中用词不当被牵连,而那些早早回到老家的官员,因为远离朝廷,反而躲过了灾难。
古代宗族势力很强,有时候甚至能对抗地方官府,如果在京城遇到麻烦,可能孤立无援,但在家乡,整个宗族都会站出来保护官员。
当然,回乡也不全是好处,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会变成当地的“万事通”,族里有纠纷需要调解,邻居打架需要评理,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出面。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回乡。那些在京城有深厚人脉、家族势力的官员,可能更愿意留在京城。
比如清代的徐扬,退休后仍住在北京城,每天看戏喝茶,日子过得挺滋润,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到家乡。
其实想想也是,人到晚年,谁不想回到自己最熟悉、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呢?就像现在很多北漂、沪漂打拼一辈子,最后还是选择回老家养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