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大多都要告老还乡,留在京城养老不好吗?
创始人
2025-10-09 14:05:47
0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那些在古代混到高位的官员,在京城打拼了大半辈子,住惯了高门大院,吃惯了山珍海味。

咋就舍得放下这一切,千里迢迢回到那个可能连像样街道都没几条的家乡呢?

这背后,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别有深意?

其实古人退休这事儿,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先秦时期压根就没这回事。

那会儿当官基本都是贵族的专利,他们的身份是终身制的,啥时候不干活了,自家的地产也够养老了,根本不用操心退休这档子事。

到了秦朝,历史太短,忙着统一六国都来不及,哪有空想退休制度,官员们还是靠自家的土地或爵位混日子。

真正有意思的是汉朝,这时候国家第一次冒出了“致仕”这个词,按汉朝的规矩,那些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大官,到了七十岁可以申请致仕回家。

国家还挺大方,会继续发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给你当养老金,听着不错,可问题是,能拿到这待遇的人太少了。

两千石至少得是郡守这个级别,能当上郡守的人,这点退休金对他们来说,就像现在的土豪收到一张购物卡,塞抽屉里都嫌占地方。

唐宋时期,退休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到了明清,退休年龄还提前到了六十岁,这么看,古人的退休制度似乎越来越人性化了,不过制度是有了,可各种限制也跟着来了。

明清时期有个铁律,退休后,就别想再踏进皇城一步了,今天可能还是呼风唤雨的大官,明天退休证一发,立马变成“前大人”。

更要命的是,《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官员用的宅子必须归公,还得整理清点,住了几十年的房子,突然被告知要收拾东西搬走!

宋代还有个“退休分房”政策,给退休官员一定的住房补贴,听着不错,但实际上这补贴跟京城房价比起来,就像用纸巾擦泰山一样,聊胜于无。

清代甚至设立了养济院,专门安置那些孤寡的退休官员,但说实话,谁愿意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变成养老院里的一员呢?

身份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称呼的不同,更是整个社会关系网的崩塌,明代有本《致仕录》,里面记载了不少退休官员的遭遇。

“昨天还是众星捧月,今天就门可罗雀”,有个退休的礼部侍郎回忆说,他退休后第一次参加宴会,被安排在末席,连个正眼都没人瞧他。

从权力的中心突然被扔到边缘,这种落差,比从天上掉到地下还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京城受冷眼,不如回老家当个“大人物”,至少还能找回点自尊。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表面上看是越来越完善,实际上却充满了无奈和心酸,从制度设计上,就已经在暗示这些官员,你的价值已经被榨干了,现在请你离开这个舞台。

在这种情况下,回家乡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被迫的妥协,退休后的去向,从来就不仅仅是养老金多少的问题。

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身份转变、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社会价值的深层次问题,除了制度的压力,经济也是推动着这些官员们选择告老还乡的原因。

古代京城的物价,那真不是一般的高,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光房租就能让你肉疼,南宋时期有份市场调查记录,显示临安的米价比一般州县高出三成,肉价高出近五成。

一个退休官员,收入锐减,却要面对这么高的物价,日子肯定不好过,退休后的俸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而京城的开销却一点没少。

语文课本里那个凿壁偷光匡衡,就因为这个原因退休回了老家,他退休的时候是当朝丞相,按规定退休后能领到三千多石的俸禄,听着不少,大概二十万斤粮食。

不过比不上他的家产,他被朝廷赏了三十一万亩地,这些地每年能产三百万斤粮食,是退休金的十五倍。

这种情况下,匡衡肯定不会在乎那点退休金,对他来说,关键是怎么管理好这些土地,而这些土地,大多都在老家,古人又没有远程视频会议,想管理好家产,不回老家怎么行?

同样的钱,在京城可能只够买个小院子,但在老家,能盖一座几亩地的大宅院,就比如明代徽州方志中记载,有个叫汪鋐的官员。

他退休回乡后用在京城积攒的俸禄在家乡建了一座占地五亩的宅院,还带花园和书房,简直就是当地地标建筑,要是留在京城,别说五亩地的豪宅,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

除了钱的问题,社会关系也是个大头,京城认识的人可能都是官职,一旦退休,这些关系立马就变味了。

而在老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里宗族、亲戚、发小,这些关系不会因为退休就消失,相反,因为官员当过大官,回到老家反而更受尊敬。

明代徽州方志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个叫程敏政的官员退休回乡时,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来迎接,敲锣打鼓,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当地县令亲自带队,把他迎进城,这种待遇,在京城想都别想,在京城,你可能只是众多退休官员中的一个,但在家乡,你就是传奇人物,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还有个更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安全,古代政治风云变幻,今天的红人明天可能就成了阶下囚,远离政治中心,某种程度上也是远离风险。

清代文字狱案例中,有不少牵连到退休官员的,比如“南山集案”,就有几位退休官员因为在诗文中用词不当被牵连,而那些早早回到老家的官员,因为远离朝廷,反而躲过了灾难。

古代宗族势力很强,有时候甚至能对抗地方官府,如果在京城遇到麻烦,可能孤立无援,但在家乡,整个宗族都会站出来保护官员。

当然,回乡也不全是好处,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会变成当地的“万事通”,族里有纠纷需要调解,邻居打架需要评理,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出面。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回乡。那些在京城有深厚人脉、家族势力的官员,可能更愿意留在京城。

比如清代的徐扬,退休后仍住在北京城,每天看戏喝茶,日子过得挺滋润,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到家乡。

其实想想也是,人到晚年,谁不想回到自己最熟悉、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呢?就像现在很多北漂、沪漂打拼一辈子,最后还是选择回老家养老一样。

相关内容

他死于234年,他的国家却...
全文共5645字 | 阅读需12分钟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八月...
2025-10-09 13:09:39
原创 ...
中美科技博弈再升级:中国精准制裁6家美企直击军工命脉 2025年9...
2025-10-09 13:09:21
原创 ...
江心密会:宋霭龄与民国权财布局 1926年寒冬,江西九江的江面上...
2025-10-09 13:08:56
原创 ...
探索未知维度:李嗣涔教授与人体潜能的跨界研究 在中国台湾,有一位...
2025-10-09 13:08:17
原创 ...
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的千年心结 提起燕云十六州,许多人可能只知...
2025-10-09 13:07:54
原创 ...
他是黄埔军校的创始人之一,国民党军政界重量级人物,却因一段隐秘的历...
2025-10-09 13:07:26
原创 ...
烽火太行:邓小平与张廷发的战地情谊 在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这片浸...
2025-10-09 13:07:19
原创 ...
WCBA赛事新格局:宜宾决战八强,全国赛程公布,国家队建设与球员涌...
2025-10-09 13:07:06
原创 ...
《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历经数百年传承依然魅力不减。它不仅...
2025-10-09 13:06:19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中国航母新动态引外媒热议:核动力猜测背后的真相 文|海天观察员 编辑|国防瞭望台 近日,大连造船厂的...
原创 抗... 1950年,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抉择摆在新中国面前。面对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毛泽东主席以非凡的战略眼光...
原创 “... 饮水思源:从爱国学者到争议人物的时殷弘 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无数中华儿女如同初升的朝阳,在祖国的...
原创 美... 美军高层大集结:一场史无前例的军事会议背后暗藏玄机 近日,一则爆炸性消息震动了美国军界——约800名...
刘备和吕布都是枭雄,为何曹操留... 《三国枭雄的生存之道:曹操为何放过刘备却杀吕布?》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把竞争对手误认为小人。...
原创 郑... 【焕新登场】郑钦文强势回归中网赛场!主场首秀引爆网球热潮 万众期待的时刻终于到来——中国网球领军人物...
原创 俄... 俄罗斯主动示好,却错失良机:中国航空工业已今非昔比 近日,俄罗斯RT电视台披露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消息:...
原创 超... 中国人心中的日本地图印象,往往将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而把日本看作一条蜷缩的蚯蚓。从国土面积来看,...
原创 姜... 蜀汉的兴衰之路:从诸葛亮到姜维的艰难守业 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一度陷入危机。多亏诸葛亮励精图治,才...
原创 明... 【深度解析】秦献公为何传位次子嬴渠梁而非长子嬴虔? 在秦国历史上,秦献公传位给次子嬴渠梁而非长子嬴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