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的传奇人生与治国方略
刘彻的出生充满戏剧性。他的母亲王娡原本已嫁给金王孙为妻,并育有一女。后来王娡的母亲臧儿遇到一位算命先生,预言其女儿必将大富大贵。臧儿听后追悔莫及,立即采取行动,先是威逼利诱让金家退婚,后又通过人脉关系,成功将女儿送入太子府中。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刘启对王娡一见倾心,宠爱有加。
公元前156年,景帝登基不久,刘彻降生。这个巧合被视为新皇登基的吉兆,王娡母子因此在后宫中地位显赫。刘彻即位后,偶然得知自己有位同母异父的姐姐。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嫌弃母亲的过往,反而亲自率领豪华车队前往姐姐家中相认。当他把姐姐带到毫不知情的王太后面前时,母女二人相拥而泣。武帝当即赐予姐姐豪华府邸、大量奴仆、金银绸缎,并加封爵位,这段佳话在当时广为流传。
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是景帝的第九子。前140年景帝驾崩,16岁的刘彻继位,史称孝武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多项重大改革,其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影响尤为深远。即位当年冬天,武帝就下诏要求朝中大臣及地方官员举荐敢于直言的贤良方正之士,以广开言路。
各地人才齐聚长安后,丞相赵绾上奏指出:许多被举荐者信奉法家、纵横家学说,这些言论可能危害朝政。建议罢免这些人,遣返原籍。这一主张深得武帝赏识,并得到王臧等大臣支持。次年,武帝连续颁布两道诏书:先令各郡县举荐孝廉,再令举荐贤良方正和贤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儒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呈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治国之道源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子必须遵循三纲天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尊卑秩序永恒不变。他还根据《春秋》大一统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理论与迷信的武帝不谋而合,其中大一统主张更迎合了皇帝集权的需求。武帝采纳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官职,专门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学子精通一经并通过考核即可入仕,使研习儒家经典成为知识分子主要的晋身之阶。自此,诸子百家学说逐渐式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中国两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