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陆曾有一个自诩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国家,在朝鲜战争期间大放厥词要教训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国家很快就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惨痛代价,最终灰头土脸地撤回非洲。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个国家就是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少有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拥有3000年悠久历史,国土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亿。但与悠久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内陆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历史的转折出现在20世纪。经历意大利殖民统治后,1941年重获独立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决心改变国家命运。他敏锐地抓住冷战机遇,在1945年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达成战略合作:埃塞俄比亚提供港口使用权,换取美国军事经济援助。
获得美国支持后,塞拉西的野心急剧膨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他视此为提升国际地位的绝佳机会。尽管国内贫困,仍拼凑出由1063人组成的卡格纽营,号称要让志愿军闻风丧胆。讽刺的是,这支精锐部队连基本装备都要靠美军提供。
初到朝鲜,这支非洲部队就遭遇水土不服。从未见过雪的士兵们纷纷病倒,患雪盲症者更是不计其数。联合国军不得不将他们安置在后方。但自负的埃军不甘寂寞,强烈要求上前线。
1951年8月的602.2高地之战成为他们的首秀。面对志愿军第67军,埃军连阵地边都没摸到就被击退。此后的上甘岭战役中,他们虽展现出惊人勇气,采用自杀式冲锋战术一度夺取高地,但很快就被志愿军反击夺回。最终,这支世界第二强军以657人伤亡(占总数62%)的惨痛代价收场。
朝鲜战争的惨败让埃塞俄比亚彻底清醒。塞拉西皇帝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推行务实外交。1956年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1964年正式建交。这段曲折的历史证明:认清自身实力,选择正确发展道路,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