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的开国功臣榜:揭秘刘邦心中的第二把交椅曹参
翻开《汉书·卷十六》,我们可以看到汉朝开国的辉煌历程: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沛公刘邦起兵,到三年后灭秦称汉王,五年后击败项羽称帝,再到八年平定天下,十二年完成功臣分封。在这场开国盛宴中,共有143人获封侯爵,而功臣排名却引发了不少讨论。
这份由刘邦亲自拟定的功臣榜上,萧何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却是一个让现代人略感陌生的名字——曹参。他不仅排在张敖、周勃、樊哙之前,更远超我们熟知的韩信(第21位)、陈平(第47位)和张良(第62位)。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位排名第二的功臣,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说到萧何的第一名,大家应该没有异议。作为刘邦的发小,他不仅为刘邦招揽了韩信等人才,更是汉朝制度的主要制定者。但曹参这个榜眼之位,就值得细细品味了。
曹参的出身颇有看点。他和萧何、刘邦、樊哙都是沛县老乡,但在秦朝时的社会地位却大不相同。当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相当于现在的县办公室主任),曹参担任狱掾(监狱长),都属于有头有脸的公务员。而刘邦只是个亭长(相当于乡镇派出所所长),樊哙更是市井屠夫。有趣的是,这些身份悬殊的人却成了莫逆之交,为日后共同创业埋下伏笔。
在刘邦起义初期,曹参就展现出文武全才的特质。当时义军最缺的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能统领大军的将才。曹参先后率军攻克胡陵、方与,大破秦军,又参与平定三秦之地。史书记载他身被七十创,可见其作战之勇猛。当刘邦势力壮大后,曹参又成功转型为治世能臣。公元前205年,他被任命为代理左丞相,负责镇守关中要地。
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当韩信率军与刘邦会师决战项羽时,是曹参留在后方,完成了平定齐国残余势力的重任。天下统一后,刘邦将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创造了平阳侯这个世袭爵位。
盘点曹参的战功,数字令人震撼:攻下两个诸侯国、122个县;俘虏诸侯王2人、丞相3人、将军6人,以及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1人。难怪在分封时,群臣一致认为曹参功最多,宜第一。但刘邦坚持把萧何排在首位,这个决定让两位老友产生了微妙的心结,或许这正是帝王心术的体现。
萧何临终前,向汉惠帝刘盈举荐的接班人只有曹参。果然,曹参继任相国后,创造了萧规曹随的治国佳话。他延续萧何的政策,选拔朴实能干的官员,罢免那些沽名钓誉之辈。三年相国任期内,他推行无为而治,让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百姓歌颂道:萧何定法律,曹参守成规,清静民自安。
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高度评价了曹参的军事才能和治国智慧。这个从沛县监狱长起步的能臣,最终以攻城野战之功和清净无为之道,在汉初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栋梁之才,既能开疆拓土,也能安邦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