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长卷中,共诞生了422位正统帝王,若算上陈胜、吴广、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数量更为庞大。这些帝王在后世有着不同的称谓体系,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晋惠公,唐朝的唐太宗等,这些称呼其实严格遵循着庙号、年号、谥号三种命名规则。
先说说谥号。这是古代东亚地区为逝去的君主或诸侯量身定制的人生评语,根据其生平功过和品德修养而定。比如隋炀帝的炀字,暗含暴虐无道之意;而幽厉等字眼,则多用于评价昏庸之君,周幽王就是典型代表。不过到了唐代,谥号逐渐失去客观性,沦为后人美化先祖的工具。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公,竟被冠以惠这个美谥;清朝慈禧太后的谥号更是夸张,足足25个字,极尽溢美之词。
随着谥号失去评价功能,历史学者转而采用庙号来指代帝王。庙号源于商朝祭祀文化,最初只有功勋卓著的君主才能享有。隋朝之后,每位皇帝都拥有了专属庙号。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宋太祖等称呼都是庙号。庙号虽比谥号灵活,但也有严格规范:开国君主称祖,如汉高祖、明太祖;继任者称宗,如唐太宗、宋仁宗。
有趣的是,清朝竟有三位皇帝获祖的庙号: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这看似违背礼制,实则各有缘由:努尔哈赤是王朝奠基者;顺治作为入关皇帝,开创了全新局面;康熙则因开创康乾盛世,功绩堪比开国。类似情况历史上也有先例,比如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获世祖庙号,明成祖朱棣的庙号也是后来追尊的。
由于清朝庙号体系较为混乱,而谥号又过于冗长,现代史学界更倾向使用年号来称呼清代帝王。康熙、乾隆、嘉庆这些年号,不仅简洁明了,也真实反映了皇帝在位的时代特征,成为我们记忆这些历史人物最常用的称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