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两次动过废黜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的念头,但最终未能如愿。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吕雉早早布局,拉拢了朝中大臣。但实际上,吕后当时能依靠的不过是几个文人谋士——以刘邦的狠辣手段,真要除掉这些人易如反掌。那么,为何这位开国皇帝最终放弃改立太子?根本原因在于:他根本做不到!
作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刘邦一眼就看出商山四皓突然辅佐太子的蹊跷。当时朝中真正能左右局势的,是三王三相中的三相:萧何、张良和陈平。其中萧何代表的沛县元老派势力庞大,清一色支持太子。除非张良、陈平公开表态支持赵王如意,否则改立太子只会引发朝局动荡。
商山四皓的出现就是最明显的信号——这四位隐士能出山,必定是张良或陈平在背后运作。刘邦明白,这等于满朝文武在委婉告诫他不得违背民心。更关键的是,即便杀了吕后,毫无政治根基的戚夫人和年幼的刘如意也镇不住场面,刘家江山很可能因此倾覆。
刘邦所谓太子羽翼已成不过是托词。真实情况是:年迈多病的他,自己已没有足够时间替刘如意铺路。虽然喜爱戚夫人母子,但这位帝王始终保持着政治清醒。就像当年为大局可以违心封韩信为王、赏雍齿为侯一样,他绝不会因私情动摇国本。
其实刘邦想换太子,主要是认为刘盈性格过于仁弱。当时天下初定,需要强势君主稳定局面,而刘如意更像自己。但看到太子能请动商山四皓时,他意识到刘盈并非想象中那般无能。这让他想起晋献公的教训:强行改立幼子,最终导致骊姬母子惨死、晋国大乱。
更深层的考量是:吕后虽强势,但恰是最合适的守江山人选。有她坐镇,功臣集团不敢造次,诸侯王也会安分。等刘盈成年时,老臣凋零、诸侯就藩,政权自然平稳过渡。后来吕氏专权,实因刘盈早逝且无后所致,这已超出刘邦的预料。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邦每个决定都基于现实考量。他深知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维持太子之位才是明智之选。这不是感情用事的抉择,而是一位开国君主对江山社稷的深谋远虑。所以,不是他不想改立太子,而是根本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