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骁勇善战的公主,曾为李渊打下半壁江山,死后以军礼下葬!
万里长城第九关,因一位巾帼女将而得名“娘子关”。
她就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唐朝开国功臣柴绍的妻子,平阳公主,人称“李三娘”。
隋末天下动荡,风雨飘摇,各地的豪强世族、地方官吏趁机揭竿而起,割据一方。
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太原举义。
起兵前,他秘密派人给在长安的女儿女婿送去了密信,叫他们到太原来。
可柴绍当时已经遭人猜忌,这时候若带妻子一起离开长安,必定会引来麻烦。
可要他抛下妻子独自离开,他又实在不放心。
然而李三娘自小习武,熟读兵书,无论是谋略还是胆识,都不输男子。
她看穿了柴绍的顾虑,劝说他抓紧离开。
不久后,李三娘也也悄悄带着家眷回到了户县李家旧宅,卖掉家产田地,为起兵准备武器和战马。
彼时苛税横行,兵乱不断,民不聊生。
李三娘便用剩下的钱买粮开仓,赈济饥民,也趁机招募势力。
她假借招揽庄客之名,从饥民中挑选出了一批年轻力壮的男女,组织成数百人的队伍,每日操练习武。
很快,她聚集到了近千名兵士,正式举起了反隋大旗,奔走联络各地义军。
凭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短短三个月内,李三娘便吸纳了四五支颇具规模的义军势力。
李三娘的军中有很多都是女兵,但她们和男兵一样,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当地百姓便敬称她们为“娘子军”。
攻下鄠县后李三娘名声大噪,周围几支义军首领也纷纷率兵投奔。
从此,娘子军如虎添翼,迅速成长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李三娘的名声,很快也惊动了隋廷。
朝廷急忙调集重兵,直扑鄠县,妄图一举歼灭娘子军。
谁料李三娘早有准备,部署妥当,指挥若定。
一场大战后,隋军几乎全军覆没。
隋将屈突通却依旧心高气傲,不屑一顾,觉得一个“女流之辈”不足挂齿。
可他万万没想到,李三娘带领的军队越战越勇,趁大兴城守军疲于应付,沿渭水西进,势如破竹,连下武功、始平等地。
屈突通这才慌了,匆忙调兵遣将迎战,却接连吃了败仗。
娘子军的声势却如日中天,威震关中。
越来越多的义军慕名投奔,不久,娘子军的规模就扩充到了七万余人。
要知道,李渊当年在晋阳起兵时,也不过三万多兵马。
而他的女儿,却在关中从容不迫地拉起了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替他打下了半壁江山。
唐朝建立后,李渊封李三娘为平阳公主,并将她麾下的娘子军正式编入朝廷军籍,命名为“娘子营”。
李渊还赐给柴绍与平阳公主一座豪华府邸,待遇比照皇子,可自置幕府、招纳僚属。
但平阳公主并没有沉溺于荣华富贵,她主动请缨,继续披甲上阵,镇守苇泽关。
后来为纪念这位巾帼将领,人们就把苇泽关改名为娘子关,直到今天依旧沿用。
不幸的是,武德六年二月,平阳公主盛年早逝,史籍中并没有记录她明确的死因。
李渊决定以军礼为平阳公主下葬,却遭到了礼官反对,因为从古至今也没有以军礼下葬的女子。
李渊听后反驳道:
“公主生前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女子!”
最终,大唐破例,以最高军礼将平阳公主安葬。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