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现强硬姿态后,美国主动派团访华。与此同时,欧盟也出人意料地拒绝了特朗普提出的对华加税提议。这一系列外交动作背后,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 近期,中国通过九三阅兵和马德里谈判等行动彰显实力后,国际局势开始出现微妙变化。9月下旬,北京迎来了一支特殊的美国代表团——由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率领的跨党派议员团。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首次正式组团访华,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这次访问无疑具有重要的破冰意义。
国际观察家们纷纷用罕见一词评价此次访问。更令人意外的是,史密斯公开承认中美是全球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强调和平共处的重要性。这样直白的正面评价,在近年来的美国政要表态中实属少见,折射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现实考量。 这种两个最的表述,既是对客观现实的承认,也暴露出美国的战略焦虑。过去几年,美国在贸易战、科技封锁等领域对华施压,但效果适得其反。贸易战不仅未能遏制中国发展,反而推动了中国在自主创新上的突破;科技封锁虽然短期内造成困难,却加速了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进步。 美国正陷入一个两难困境:既想遏制中国崛起,又无法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从农产品出口到科技产品市场,从供应链到消费品价格,美国经济与中国深度绑定。持续对抗的结果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政商界人士意识到,与中国长期对抗只会让自身陷入困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史密斯此行重点提及了对两军缺乏沟通机制的担忧。在台海、南海等敏感区域,双方军事力量的频繁接触增加了误判风险。缺乏有效沟通渠道,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升级为危机。美国深知,作为核大国,中美直接冲突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推动两军对话、建立风险管控机制成为此次访问的重要议题。可以说,中国在维护核心利益上的坚定立场,迫使美国务实派不得不正视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展望未来,中美关系很可能形成竞争为主、对话不断、合作有限的新常态。双方将在科技、规则制定和地缘政治等领域持续角力,但都会谨慎避免直接冲突。史密斯一行的访问虽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思维的转变:从追求全面压制,转向风险管控和寻求共存。 与此同时,欧洲方面也传来重要信号。面对特朗普要求对中印加征高额关税以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提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将自主决策。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强调欧盟将保持外交自主性。欧盟的这一决定主要基于以下现实考量: 首先,欧洲经济已不堪重负。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已让欧洲企业和民众苦不堪言,若再对中国和印度加征50?00%的关税,无异于雪上加霜。其次,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从稀土资源到高科技产品,从制造业到基础设施建设,欧洲对中国依赖度极高。印度虽然无法完全取代中国,但在服务业和区域市场同样举足轻重。贸然加税只会损害欧盟自身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强硬应对给欧盟敲响了警钟。中国对美反制措施展现了寸步不让的决心,欧盟若效仿美国对华加税,很可能面临类似反制。这对本已处境艰难的欧洲经济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冯德莱恩强调的自主决策,实质上是在美欧同盟关系与维护欧洲经济利益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