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让赵云走子午谷奇袭,成功率有多高?
创始人
2025-10-08 22:03:26
0

公元228年,汉中蜀军大帐内,魏延提出了一条足以改变历史的计谋:“给我五千精兵,穿越子午谷直取长安,丞相您率大军出斜谷,十日之内,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摇头否决。

这一摇头,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如果”之一。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争论至今未息。但很少有人问:如果执行这个大胆计划的人不是魏延,而是赵云,结果会不同吗?

01 奇谋原案,魏延方案的原始记载与争议

《三国志·魏延传》引《魏略》记载了原始方案:“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魏延的信心来自对夏侯楙的精准判断。这位曹操的女婿确实缺乏实战经验,且当时长安守军相对薄弱。按照魏延的计算,五千精兵加五千后勤,足以在十日内穿越子午谷直抵长安城下。

诸葛亮否决的理由也很充分:“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在诸葛亮看来,这个计划太过冒险,不如西出祁山夺取陇右更为稳妥。

后世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道:“延之计,可用矣。而恐其不稳也,而况备之不足乎?”认为诸葛亮的谨慎让他错失良机。

现代历史学家张大可在《三国史》中分析:子午谷计划虽冒险,但确实有成功可能。关键点在于夏侯楙的懦弱——史载他“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确实可能被奇袭吓跑。

02 赵云能力分析,为何他是替代魏延的最佳人选?

赵云若是执行子午谷奇谋,至少具备三大优势:

第一,巅峰时期的赵云以迅猛果断著称。《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记载他在汉水之战中:“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这种在劣势中果断突击的能力,正是奇袭战需要的素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赵云再次展现机动战天才:“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设疑兵、抓战机、迅猛突击,这些都与子午谷奇袭需要的战术能力高度契合。

第二,赵云有独立指挥的经验。刘备入川时,“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这次独立率军作战证明他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第三,赵云以沉稳著称,这可能弥补魏延的性格缺陷。魏延虽然勇猛,但“性矜高”,与同僚关系紧张。而赵云“严重,执心固义”,这种性格可能更好地执行这种需要高度纪律性的秘密军事行动。

《太平御览》引《赵云别传》记载刘备评价:“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种胆识与谨慎兼备的特质,在高风险奇袭中尤为宝贵。

03 地理天险,子午谷实际行军难度考据

子午谷全长约330公里,北起陕西长安县子午镇,南至洋县东郊。这条古道险峻异常,在三国时期的通行条件极为恶劣。

《通典·州郡典》记载:“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南口曰午。”唐代尚且认为艰难,三国时期只会更加难行。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然丧赵云”一事,发生在228年第一次北伐期间。值得注意的是,赵云正是在这次北伐中率偏uns.1wbae.INfoABC|vti.1wbae.INfoABC|qoc.1wbae.INfoABC|trp.1wbae.INfoABC|ajv.1wbae.INfoABC|师出箕谷,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这证明即使年事已高,赵云仍然能够胜任艰巨的军事任务。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考证,子午谷道路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大军行进必须排成一字长蛇阵,极易被伏击。公元230年,曹真曾尝试从此道伐蜀,“发卒十余万人,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无功而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魏延提出的时间窗口——他计划在十日内通过,这需要日均行军30公里,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采取轻装急进的方式,但这又会削弱战斗力。

04 三大史料对比,成功率的关键变量分析

从三大关键史料对比来看,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变量:

第一,夏侯楙的反应。《魏略》记载:“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这说明魏延的判断很可能正确。夏侯楙的怯懦是计划可行性的关键支点。

第二,长安守军状况。《晋书·宣帝纪》记载:“时朝廷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说明曹魏确实对蜀汉北伐缺乏准备,突袭具备战略突然性。

第三,援军到达时间。《华阳国志》记载:魏国在关中的总兵力约5-6万,但分散在各处。长安城内守军不多,从洛阳发兵救援至少需要20天时间。这为攻占长安提供了时间窗口。

若是赵云执行此计划,他的用兵风格可能更加注重细节:《云别传》记载他“军事无巨细,皆专掌之”,这种事必躬亲的风格可能更好地应对行军中的突发情况。

但赵云的年龄是个问题。228年赵云已年过六旬,体力能否支撑如此高强度急行军?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后不久就去世了,说明当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不佳。

05 历史不能重来,但赵魏组合或许是最优解

综合各方面因素,单纯替换执行者并不能显著提高成功率

子午谷奇谋的最大风险在于:五千兵马即使成功到达长安,还要完成攻城、守城直到诸葛亮主力到来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全盘皆输。

诸葛亮的决策可以从他的《兵要》中找到解释:“军人数十万,必任天命,不可易胜。”他用兵强调“天命”与“稳胜”,这与高风险奇袭的理念根本相悖。

有趣的是,若是采用赵魏组合——魏延为主将负责突击,赵云为副将负责节制和稳妥处置,可能是最佳配置。魏延的锐气加上赵云的沉稳,既保持了突击力又控制了风险。

《三国志集解》引何焯的评论认为:“亮之不用延计,为持重也。然延计诚险,未必无可采之处。”这种中庸的评价可能最接近事实——计谋有可行性,但风险太高。

从后来邓艾偷渡阴平灭蜀的成功案例看,高风险奇袭确实有成功的可能。但邓艾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配合,单纯比较两个事件并不公平。

结语: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不仅仅是对计策本身的判断,更是整体战略思想的体现。他在《后出师表》中明确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北伐是必须的,但方式必须是稳步推进。

赵云若走子午谷,可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指挥提高部分成功率,但仍然无法克服地理障碍和军事风险的根本制约。历史没有如果,但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军事决策的复杂性。

那一袭没有走过的子午谷,永远成为了历史爱好者们想象的空间。而赵云的稳健与魏延的勇猛,在各自的位置上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贡献——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好的安排。

相关内容

原创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一位威震四方的名将横空出世。他不仅是汉室最忠...
2025-10-08 05:03:55
原创 ...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赤壁之战堪称最精彩的经典战役。当时曹操率领的魏国...
2025-10-08 05:03:53
原创 ...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人民书写的壮丽篇章。从远古的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再...
2025-10-08 05:03:47
汉武帝丞相李蔡被逼自杀,临...
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正在府中处理政务,突然接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
2025-10-08 05:03:45
原创 ...
西汉时期(公元前210年前后),这个强盛王朝共出现过17位皇后。令...
2025-10-08 05:03:18
原创 ...
西汉直臣汲黯:一个敢于直谏的传奇人生 出身显赫的官宦世家 在西汉...
2025-10-08 05:03:15
原创 ...
当我们谈论千古一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中国历史上...
2025-10-08 05:02:53
原创 ...
在民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非凡的女性,她的名字和传奇经历至...
2025-10-08 05:02:19
原创 ...
1924年深秋,北京城风云突变。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联合直系将领冯玉...
2025-10-08 05:02:11

热门资讯

原创 隋...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隋朝的建立堪称一个独特现象。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曾这样评价:自古以来,没有比隋文帝更...
原创 自... 改写后的文本: 在清朝开国史上,睿亲王多尔衮堪称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这位自幼...
原创 活... 【改写版:被历史遮蔽的太子——重新认识李建成的真实才能】 公元626年盛夏,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前...
原创 蜀... 蜀汉后期,在丞相诸葛亮去世后,他精心挑选的接班人蒋琬、费祎接掌了蜀汉的内政和军政大权。当时,诸葛亮培...
原创 五... 五代十国:英雄多好色,妾媵册中宫 河南尹张全义因前时梁主至洛,将行郊礼,被唐军一鼓吓回。剩下仪仗法...
汉中和荆州,哪一个才是蜀汉政权...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蜀汉政权的兴衰与两场关键战役紧密相连——汉中之战与夷陵之战。这两场战役的战场...
原创 明... 明朝为何纵容努尔哈赤崛起?一段耐人寻味的边疆博弈 在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局势错综复杂,而一个名叫...
原创 苏... 苏联最后一位元帅亚佐夫的传奇人生与政治遗言 2020年2月,前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德米特里·亚佐夫与...
原创 顺... 顺治帝驾崩后的权力交接:四大辅臣为何能掌权? 1661年正月,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突然病逝,留下一个...
曹操留下4员猛将,本指望他们保... 曹操留下的四张王牌:若他们尚在,司马懿岂敢轻举妄动? 三国乱世中,曹操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