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汗国的兴衰与回纥部落的崛起
公元628年四月,北方草原风云突变。薛延陀与回纥等部落联合反叛突厥,突厥可汗吉利派儿子突利率军征讨,却遭遇惨败。同年十一月,北方各族叛乱此起彼伏,纷纷归附薛延陀,并推举首领夷男为可汗。唐朝为牵制突厥,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允许其在神圣的于都斤山(今杭爱山)下建立王庭。
在夷男的领导下,回纥、拔野古、阿跌等十余个部落相继归附,一个强大的薛延陀汗国在漠北草原崛起。汗国的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游牧政权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641年诺真水之战后,薛延陀与唐朝关系急转直下。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去世,其子拔灼发动政变,杀害庶兄曳莽,自立为多弥可汗。这位暴虐的新可汗大肆屠杀贵族元老,又屡次挑衅唐朝,导致汗国内部危机四伏。
此时,一直蛰伏在薛延陀北方的回纥部落开始伺机而动。在首领吐迷度的率领下,回纥联合其他部落大败薛延陀军队。史载回纥酋帅吐迷度与诸部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遂并其部曲,奄有其地,标志着回纥势力开始从土拉河流域向南扩张,蚕食薛延陀的旧有领地。
兵败后的多弥可汗仓皇逃往阿史那时健部落,但很快就被回纥追兵所杀。残余的薛延陀部众退守于都斤山,拥立咄摩支为新可汗。唐朝趁机派名将李勣率军北上,在都斤山下一举歼灭薛延陀残部。战败的咄摩支向南逃亡,最终在回纥境内向唐使萧嗣业投降。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萧嗣业正驻在回纥部落,而咄摩支能迅速找到他投降,说明回纥的势力范围已经推进到都斤山附近。这一细节印证了回纥在薛延陀灭亡后,其统治中心已从土拉河下游逐渐南移至鄂尔浑河流域。
646年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唐朝开始在漠北建立羁縻统治体系。燕然都护府的设立虽然名义上统辖漠北,但其治所却设在漠南的单于台,反映出唐朝对漠北的控制尚不稳固。关于回纥部落的确切位置,学界至今仍有争议:
主流观点认为回纥牙帐位于鄂尔浑河上游,即后来回纥汗国的都城哈拉和林附近;另有学者主张应在色楞格河流域;最新研究则提出,唐朝可能将回纥限制在土拉河与鄂尔浑河交汇处。
从历史记载来看,回纥的活动范围确实在不断变化。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将郑仁泰在漠北用兵时,多次在鄂尔浑河畔与回纥军队交战,说明此时回纥的主要活动区域已转移到鄂尔浑河流域。著名的参天可汗道的驿站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条交通要道并非直线,而是像树枝般延伸至各部落驻地,其中就包括鄂尔浑河畔的回纥牙帐。
综观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1. 薛延陀汗国从兴盛到灭亡仅历时十余年,其统治中心经历了从都斤山到土拉河,再退回都斤山的变迁;
2. 回纥部落抓住时机,在吐迷度领导下完成从漠北小部落到草原霸主的蜕变;
3. 唐朝通过灵活的外交和军事手段,成功在漠北建立起羁縻统治体系;
4. 回纥统治中心的南移,为其日后建立强大的回纥汗国奠定了基础。
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展现了7世纪中叶东亚草原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也为理解后来回纥汗国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