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中的耿直谏臣:费诗反对刘备称帝始末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经过连年混战,天下格局逐渐明朗,形成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在道义上占据优势。加之其仁德之主的美誉,按理说称帝应该水到渠成。
《三国演义》描绘的称帝场景可谓众望所归,毕竟从龙之臣谁不盼着加官进爵?然而正史《三国志》却记载了一位敢于直谏的硬骨头——费诗(字公举,益州犍为郡人)。这里要特别区分,他不是后来蜀汉重臣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人)。
费诗的仕途颇具传奇色彩。他最初效力于益州牧刘璋,任绵竹县令。眼见刘璋难成大事,当刘备大军压境时,他果断开城归顺。这份识时务的智慧让刘备对他青睐有加。随着刘备入主益州,费诗从督军从事一路升迁至牂牁太守,可谓平步青云。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文官在武将中也有极高威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册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时,心高气傲的关羽竟因不与老兵同列而拒受印绶。正是费诗一番王业不分先后的劝解,让关羽幡然醒悟,欣然受封。
然而就在群臣筹备刘备称帝大典时,费诗却呈上那道震惊朝野的奏章。他直言:今汉帝蒙尘,曹贼未灭,若先正位号,恐失天下望。认为应当先讨伐曹操解救汉献帝,待中原平定再议登基之事。这番逆耳忠言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刘备的称帝热情。
更糟的是,刘巴、雍茂两位大臣也随之附议。尽管刘备素以宽厚著称,但在皇权面前也露出了铁腕一面:雍茂被处死,费诗贬为永昌从事,刘巴吓得再不敢议政。清除障碍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终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
被贬的费诗再未受重用。即便诸葛亮主政时期,也因忤逆前科不得翻身。后来他反对联络叛将孟达,更显不合时宜。直到蒋琬执政,这位耿直老臣才重获谏议大夫之职,但十五年的黄金岁月已付诸东流。
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其一,在权力核心面前,仁德亦有界限;其二,费诗能保全性命,恰印证了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民间智慧。若遇曹操这等枭雄,恐怕早遭灭门之祸了。
(本文史实依据《三国志·蜀书》《华阳国志》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