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王朝的豪赌:一场自取灭亡的北伐
一、膨胀的野心:高丽与元朝的恩怨纠葛
1388年四月,高丽王朝做出一个震惊东亚的决定——对新兴的大明王朝宣战。高丽王禑下令征调全国八道兵力,杀害21名明朝使臣并扣押5人,同时废除洪武年号,恢复蒙古服饰。这支由38830名正规军和5万杂役组成的十万大军,在四月十八日从平壤誓师出发。
此时的大明已立国二十年,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稳固了政权,还在与北元的战争中连战连捷。那么,这个长期作为元朝藩属的小国,为何敢挑战如日中天的大明?
二、三战元朝:高丽的辉煌战绩
高丽王朝的自信源于其与元朝的三次较量。元朝时期,高丽不仅是藩属国,更被设为征东行省,受元朝严密控制。元末农民起义时,高丽还曾派兵协助镇压。
但随着元朝衰落,恭愍王趁机发动政变,诛杀亲元派大臣,废除征东行省,甚至出兵收复被元朝占领的故土,一度越过鸭绿江。虽然元顺帝扬言要发兵八十万讨伐,但最终只能接受高丽的道歉,默认其占领的土地。
此后,高丽又先后两次击败元朝的军事干预。特别是在1368年明朝北伐时,高丽趁机再次出兵辽东,攫取更多利益。短短十余年间,高丽三战元朝皆占上风,这种辉煌战绩让统治阶层信心爆棚。
三、主战派的崛起:崔莹与军功集团
高丽军界领袖崔莹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这位未尝败绩的名将,曾参与镇压元末农民起义,与张士诚部交过手,后来又屡次击败元军、红巾军和倭寇。在收复济州岛的战役中,他指挥两万多人的登陆作战,成为古代远东著名的两栖战例。
与此同时,新兴的军功集团为巩固地位,不断鼓吹对外强硬。他们与王权、传统权贵明争暗斗,都希望通过军功提升自身影响力。这种内部竞争进一步推动了高丽的扩张野心。
四、明丽关系:从友好到交恶
明朝建立初期,高丽立即上表称臣,接受册封并使用洪武年号。但1374年恭愍王遇刺后,新王在位期间发生明朝使臣被杀事件,引发朱元璋强烈不满。虽然高丽声称凶手已伏诛,但朱元璋一眼看穿这是权臣弑君后欲借明朝册封稳固权力的把戏。
朱元璋以《春秋》大义相责,要求高丽进献巨额贡品,否则将讨伐弑君之贼。这加重了高丽的财政负担,也激化了反明情绪。以崔莹为首的强硬派借机散布谣言,声称明朝索要大量人口牲畜,进一步煽动反明情绪。
五、战争的导火索:铁岭卫争端
1388年,明朝收复辽东,原属北元的领土争端转为明丽矛盾。朱元璋明确以铁岭为界,要求高丽归还部分领土。高丽遣使狡辩称铁岭是其世守之地,被朱元璋严词驳回。
此时,高丽误判形势,认为可以联合北元对抗明朝。他们派使节联络北元,计划南北夹击辽东。殊不知就在高丽出兵的同月,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这个盟友已自身难保。
六、自食恶果:威化岛兵变
高丽大军行至鸭绿江威化岛时,遭遇雨季洪水,粮草不济。李成桂等将领请求撤军,遭崔莹拒绝。于是李成桂发动兵变回师,最终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这场针对明朝的北伐,最终以高丽王朝的覆灭告终。
结语:
这场战争充分展现了小国在战略误判上的致命后果。高丽统治集团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低估了大明的实力,高估了自身的军力,最终自取灭亡。而明朝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迎来了一个更友好的朝鲜王朝。这段历史警示后人: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才是治国安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