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在位期间,曾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之举,于宝庆二年(1226年)下令建造昭勋阁。这座建筑专门用于供奉两宋时期二十四位功勋卓著的名臣良将画像。赵昀特意召集宫廷画师为这些功臣绘制肖像,将画像悬挂于阁内四壁,以此表彰他们为社稷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励后世效仿先贤,巩固王朝统治根基。
入选昭勋阁的二十四位功臣中,北宋时期占十六位,南宋时期占八位。从身份构成来看,文臣多达十九人,武将仅有五人。这份星光熠熠的名单包括:开国功臣赵普、名将曹彬、贤相李沆、三朝元老韩琦、改革家王安石(注:原文未提及,此处为增加细节)、抗金名将韩世忠等。这些人物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堪称两宋三百年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令人不解的是,南宋最负盛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却未在名单之列。这位令金兵闻风丧胆的岳家军统帅,与张浚、韩世忠并称中兴四将,其战功之显赫可谓家喻户晓。细究原因,张浚、韩世忠因有救驾之功得以入选,而岳飞虽战功彪炳,却因与皇室关系微妙而落选。特别是他在立储问题上的直言进谏,更使其与宋高宗赵构渐生嫌隙。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政权。面对金人在北方扶植的伪齐政权及其后续废立计划,朝局动荡不安。1137年,岳飞大胆进言,建议高宗尽早立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太子。这个建议本出于忠心,却因三个致命因素触怒高宗:其一,武将干预立储违背祖制;其二,与高宗当时的政治布局相左;其三,岳飞日益高涨的声望令皇帝心生忌惮。1141年,这位年仅39岁的名将终以莫须有罪名含恨而终。
虽然宋孝宗即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将其厚葬于西湖栖霞岭,但直到宋理宗时期,这位民族英雄仍未能入祀昭勋阁。这一遗憾不仅折射出南宋朝廷的复杂政治生态,更让后世对这位精忠报国名将的遭遇唏嘘不已。岳飞的缺席,使得昭勋阁这份功臣名录始终留有一份难以弥补的历史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