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革命党人率先在武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 起义爆发后,清廷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然而当军队抵达湖北孝感时,却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状况:这支由袁世凯一手打造的北洋精锐,竟公然违抗军令,拒绝向汉口进攻。官兵们异口同声地表示:除非袁宫保(袁世凯)复出,否则我们绝不卖命。这一反常现象,正是袁世凯暗中操控的结果。 面对北洋军的消极怠战,摄政王载沣不得不妥协,于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他借口足疾未愈,迟迟不肯赴任。与此同时,革命形势如火如荼:10月22日,湖南、陕西相继宣布独立;随后江西九江、云南腾越、山西太原等地也爆发起义。10月29日,更发生了直隶滦州兵变,叛军直逼京城。 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清廷被迫于11月1日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军政事务。获得大权的袁世凯立即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他撤换荫昌,启用老部下冯国璋,北洋军随即势如破竹,一日之内收复汉口,继而攻占汉阳,兵临武昌城下。 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袁世凯却突然换将,改派主张和谈的段祺瑞接替冯国璋。这一反常举动背后,隐藏着精明的政治算计:袁世凯深知,虽然北洋军在湖北占据优势,但全国已有14个省宣布独立。若对革命党赶尽杀绝,日后恐难收场;反之若革命轻易被镇压,自己也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11月13日,袁世凯率卫队进京,三天内组建责任内阁,并开始着手控制禁卫军。他巧施计谋,迫使摄政王之弟载涛主动辞去禁卫军统领一职,改由心腹冯国璋接管。与此同时,袁世凯还暗中与革命党联络,甚至安排长子袁克定与刚出狱的汪精卫结为异姓兄弟。 12月,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在实业家张謇的斡旋下,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党要员黄兴达成秘密协议:只要清帝退位,即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然而孙中山的突然回国打乱了这一计划。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引发袁世凯强烈不满。经多次交涉,孙中山承诺暂时就任,随时让位,袁世凯才继续推进逼宫计划。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遭遇刺杀未遂,此事反而成为他逼宫的绝佳借口。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按照约定,袁世凯于2月15日当选临时大总统。 但权力之争远未结束。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引发二次革命,袁世凯凭借军事优势迅速平定叛乱,并于10月10日正式就任大总统。此后他逐步独揽大权,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最终在1915年12月12日悍然称帝,改元洪宪。 这一倒行逆施引发全国反对。在众叛亲离中,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6月6日在忧惧中病逝,留下军阀混战的乱局。正如列宁所评,袁世凯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覆灭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