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首战:日军突袭与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
1939年4月20日,初春的华北大地刚刚回暖,日军第27师团第3联队第2大队从沧县秘密出发,展开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这支约800人的部队装备精良,携带重武器和充足补给,乘坐50多辆卡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公路向河间方向推进。他们的目标不仅是简单的军事调动,而是对河间及周边地区——包括任邱、吕公堡、大城和沙河桥——展开残酷的“扫荡”,企图彻底消灭当地的抗日力量,巩固日军在华北的统治。
日军抵达河间后,迅速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设立严密的检查站,对过往行人和车辆进行严格盘查,防止抗日武装渗透或撤离。他们的行动高效而冷酷,从道路封锁到逐村搜查,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日军士兵分散进入村庄,一部分负责外围防御,另一部分则挨家挨户搜查,强迫村民集中接受审问。任何反抗或迟疑都会招致严厉惩罚,整个河间地区笼罩在紧张与恐惧之中。
贺龙的果断决策:紧急备战
当日军进攻河间的消息传来时,120师师部正与冀中军区直属队举行联欢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然而,战报瞬间打破了欢乐的氛围。贺龙将军与吕正操迅速召开紧急会议,果断下令停止一切非战斗活动,立即转入战备状态。欢快的音乐戛然而止,军官们迅速集结,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
贺龙在动员会上以坚定有力的声音下达命令,要求所有休假官兵立即归队。后勤部门连夜调配物资,确保弹药、粮食和医疗用品充足;通信兵加紧调试设备,保证指挥系统高效运转。各营指挥官迅速组织士兵检查武器、加固防御工事,确保每个人都做好战斗准备。考虑到日军“扫荡”可能伴随大规模进攻,贺龙强调必须严阵以待,随时应对突发战况。
同时,侦察连被派往前线,密切监视日军动向,重点收集敌军的兵力、行进路线和攻击意图。侦察兵们借助夜色掩护,悄然潜入敌占区,为指挥部提供关键情报,以便及时调整作战计划。
南北齐曹激战:中日军队的正面交锋
4月23日黎明,日军吉田大队在南北齐曹地区发起进攻,迅速占领战略要地,并架设94式山炮。这种轻型火炮机动性强,适合复杂地形,日军炮兵利用其精准火力,对齐会村的中国守军阵地展开猛烈轰击。
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独立第2旅716团第3营早有准备。他们依托村内坚固的砖石建筑构筑防线,厚实的墙壁有效抵挡了日军的炮火。尽管爆炸声震耳欲聋,士兵们仍坚守阵地,寸步不退。在炮火掩护下,日军步兵开始向村庄推进,企图分散中国军队的火力。然而,716团早已布下多层防线,交叉火力网让日军寸步难行。
日军见强攻无效,转而发射烟雾弹,试图借浓烟掩护发动突袭。但716团指挥官早有预料,立即下令部队后撤至第二道防线,重新组织防御。日军的突击队在烟雾中迷失方向,最终在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下溃退。
张家坟夜战:胶着的消耗战
4月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战斗的焦点转移至张家坟。120师部队利用地形优势,在低洼处和小土坡上构筑防御工事,夜色成为他们最好的掩护。通过无线电和信号灯,各部队保持紧密联络,确保指挥系统高效运转。
战斗打响后,120师炮兵率先开火,压制日军阵地。步兵则在炮火支援下悄然逼近敌军防线,准备发起突袭。在激烈的夜战中,中国军队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各部队配合默契,每一次进攻都精准打击日军薄弱环节。
随着战斗持续,吉田大队逐渐陷入被动。为扭转局势,日军指挥官紧急调集任邱和吕公堡的援军。然而,中国军队早已在关键路段设伏,当日军援兵接近时,机枪和手榴弹组成的火力网瞬间倾泻而下,援军损失惨重,最终被迫撤退。
最终决战:围剿与追击
4月25日夜间,贺龙下令对吉田大队发起总攻。各部队迅速收紧包围圈,切断日军所有退路。与此同时,冀中3分区的27大队向徘徊屯和张曹地区推进,彻底封锁日军可能的撤退路线。
意识到败局已定,吉田大队开始掩埋尸体、焚烧文件,试图掩盖行动痕迹。然而,715团紧追不舍,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夜色中追击近10公里。尽管部分日军侥幸逃脱,但此战仍重创敌军,毙伤700余人,俘虏2人。中国军队不仅挫败了日军的“扫荡”计划,更极大削弱了其在该地区的战斗力。
战后清理与缴获
战斗结束后,由于夜间作战和日军的隐蔽手段,清理战场变得异常困难。中国士兵在废墟中搜寻,最终缴获了大量日军装备,包括歪把子机枪、步枪和山炮等。这些战利品不仅补充了部队的武器储备,也为后续战斗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