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1年,正值曹魏太和五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战争,再次率军进犯关中地区。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曹魏朝廷必须立即选派得力将领迎战。在之前的几次北伐中,曹魏方面一直由曹真和张郃两位大将负责防御。从第一次北伐开始,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就密切配合,成为抵御蜀军的中流砥柱。但此时情况有变,曹真因重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使得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将只剩下张郃一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朝野上下都公认张郃是蜀军最畏惧的对手。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张郃善于审时度势,精通排兵布阵,对战局和地形的判断从未出错,连诸葛亮都对他心存忌惮。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中资历最老的将领,张郃在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他坐镇前线,魏军将士们自然士气高涨,面对蜀军时也更有底气。
最初,魏明帝曹叡确实打算让张郃担任主帅,命他率军进驻略阳迎击诸葛亮。然而就在大军即将出征之际,曹叡却突然改变主意,改派司马懿出任大将军统领全军,张郃则降为副将。这种临阵换帅的做法在军事上是大忌,立即在军中引起不小的骚动。就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魏国大军还是踏上了征途,开始了新一轮的防御战。
其实司马懿并非没有对抗蜀军的经验。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他就曾被曹叡任命为大将军领兵出征。但那次战役中,司马懿并未真正与蜀军正面交锋。当时魏军兵分三路,分别由曹真、司马懿和张郃率领。出征前,曹叡曾询问张郃:等司马懿将军赶到前线时,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攻占陈仓?张郃的回答显示出过人的军事眼光:臣仔细计算过蜀军的粮草储备,他们最多只能支撑十天,这场仗打不起来。
后来的战况完全印证了张郃的判断。诸葛亮果然因为粮草不济而撤军,而司马懿则因连日大雨未能及时赶到战场。第三次北伐就这样在双方各自退兵的情况下草草收场。与司马懿的无功而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郃在这次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叹服,世人都认为他不仅勇猛过人,谋略方面也不输司马懿。
那么曹叡为何还要在关键时刻更换主帅呢?这主要与司马懿的政治地位有关。曹丕临终前曾指定曹真、司马懿等人辅佐新君,因此在曹叡心目中,司马懿的地位远高于张郃这样的老臣。眼看曹真病危,曹叡没有为张郃安排新的搭档,也没有让他独掌兵权,而是直接空降司马懿为最高统帅。对曹叡来说,这不过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安排:既给了心腹大臣立功的机会,又能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然而曹叡没有料到,这个看似精明的决定会给魏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撤换张郃的决定首先动摇了军心。史料记载,最早表达不满的是将领郭淮,他当时也在司马懿麾下,地位与张郃相当。他曾直言:张将军是国家名将,连刘备都忌惮他;现在战事紧急,只有张将军才能稳定军心。由此可见,即便在军中,张郃也深得将士们的信任。
如果曹叡一开始就任命司马懿为主帅,或许不会引起太多非议。但先任命张郃又临时换将,还让司马懿空降指挥,这明显是在军中老将面前玩弄权术。实际上曹叡对张郃一直颇为器重。在街亭大捷后,曹叡称赞张郃率领的是猛虎之师,并给予丰厚赏赐;太和三年出征时,更是拨给他三万精锐部队;还破格提拔他为博士,以彰显其文武全才。可见曹叡并非有意打压张郃,只是出于政治考量做出的权衡。
但事态发展超出了曹叡的预料,最大的问题不是伤了张郃的颜面,而是激化了张郃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司马懿作为政治高手,虽然与张郃没有私人恩怨,但张郃的存在直接威胁到他的统帅地位,也分走了皇帝对他的宠信。现在张郃就在眼前,司马懿自然难以容忍。
两人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前线。司马懿命令费曜、戴陵率领四千精兵驻守上邽,自己则率主力随后跟进。张郃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先派大军守住战略要地雍城和郿城,防止蜀军渗透。司马懿断然拒绝,以分兵不如合兵为由坚持己见。结果诸葛亮得知魏军动向,立即率主力抢先抵达上邽,将城外即将成熟的麦田尽数焚毁。这些麦田本是魏军重要的粮草来源,这一损失让司马懿措手不及,魏军不得不从关中长途调运粮草,甚至向羌胡部落征粮,吃尽苦头。
这次失误让司马懿在张郃面前颜面扫地。第二次冲突发生在两军对峙期间。司马懿虽然解决了粮草问题,却始终按兵不动,让军队在营寨中空耗数月。这与司马懿兵贵神速的一贯作风大相径庭。他明明占据兵力优势,却选择与蜀军长期对峙,令人费解。
不仅诸葛亮感到困惑,魏军将领们也坐不住了。张郃再次建议司马懿派奇兵包抄蜀军后路,速战速决。这个建议合情合理,也给足了司马懿面子,但司马懿仍然拒绝,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给。其他将领纷纷请战,都被司马懿驳回。有人甚至当面嘲讽他:将军畏蜀如虎,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可见军心已经倒向张郃一边,这反而削弱了司马懿的威信,也加深了他除掉张郃的决心。
当两军在卤城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为持久战做准备,开始集结部队。就在这时,一向保守的司马懿突然下令进攻:命张郃攻打卤城南面的蜀将王平,自己则率主力迎战诸葛亮。这个命令明显是针对张郃的,既不早打也不晚打,偏偏选在蜀军主力集结完毕时才发动攻击,完全违背了之前坚守不出的策略。司马懿的决定不仅得罪了张郃,也让全军将士难以理解。尽管心有不满,张郃还是服从命令率军出击。
结果不出所料,魏军的主动出击遭到蜀军强力反击。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三路夹击,大败司马懿主力损失惨重,被斩首三千余人,还丢失大量军械。张郃这边也进展不顺,王平坚守阵地,使他寸步难行,最终只能撤退。两线失利后,司马懿只得退回城中,继续闭门不出。
这场战役是魏国近年来最惨淡的一仗,充分暴露了司马懿指挥能力的不足。虽然魏军有坚固的营垒和充足的粮草,却无法组织有效进攻。更讽刺的是,诸葛亮最终确实因为粮草耗尽而撤退,这正好印证了张郃此前的判断。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诸葛亮撤退时,司马懿竟强令张郃追击。张郃以归师勿遏的兵法常识劝阻,但司马懿执意下令。无奈之下,张郃只得率军追击,结果在木门谷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在狭窄的山谷中,蜀军弓弩齐发,张郃右膝中箭,最终被赶来的蜀军斩杀。
这位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就这样在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追击战中丧生。张郃之死让这场原本勉强算平手的战役彻底变了性质。虽然诸葛亮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但击毙张郃的消息让蜀汉上下欢欣鼓舞,为下次北伐积累了信心。而曹魏朝廷则陷入一片哀痛之中。魏明帝曹叡悲痛不已,追谥张郃为壮侯,虽然此战无功,仍厚赏张郃的四个儿子以示抚恤。
至于司马懿是否故意借刀杀人,后世难以定论。以张郃的威望和功绩,司马懿想直接除掉他几乎不可能。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借诸葛亮之手除去这个心腹大患,而张郃屈居其下的时机千载难逢,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