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的除夕夜,未满18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写下一篇充满思亲之情的作文。文中描述了南方守岁的传统习俗,对比北方的年节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远方父亲的深切挂念。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的感叹,让读者仿佛看到少年周恩来独坐灯前、思念亲人的画面。此时距离他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尚不足六年,但生活的磨砺已让这位少年过早体会到了人生的苦涩。
生活的考验往往不期而至,即便对怀揣远大抱负的人也不例外。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之所以可贵,正因其能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年轻的周恩来显然具备这样的品质,但此刻在南开求学的他,正经历着与亲人分离的煎熬。作为南方人,他格外珍视春节团聚的传统,而阻隔这份团圆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令人心酸的穷字。
周恩来的童年与少年时期始终与贫困相伴。许多人将此归咎于其父周贻能的能力不足,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以客观视角,还原这位鲜为人知的父亲形象。
周贻能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周起魁曾任多地知县。与一般官宦子弟不同,周家世代清廉,几乎没留下什么财产。周贻能最大的收获,是迎娶了名门闺秀万冬儿。这位不缠足、有学识的奇女子,后来成为周恩来最敬重的母亲。长子周恩来出生时,周贻能为他取名大鸾,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然而命运弄人,为给病重的弟弟冲喜,周贻能不得不将襁褓中的周恩来过继出去。虽然后来周恩来得以回归原生家庭,但生活的重担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万冬儿一人操持家务、照顾三个孩子,最终积劳成疾,年仅30岁便撒手人寰。临终前,她甚至不敢声张自己的病情,生怕给家人增添负担。
妻子的离世成为周贻能心中永远的痛。面对岳母家提出的高规格葬礼要求,这位清贫的父亲只能将灵柩暂厝庵堂,带着妻子画像远走他乡。此后二十余载,他辗转各地,做过文书、私塾先生,甚至体力活,只为攒钱完成对亡妻的最后承诺。
在铁岭任职期间,周贻能曾因不满官场腐败愤而辞职。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后来在周恩来身上得到完美传承。虽然父子聚少离多,但周贻能始终默默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甚至冒险担任地下联络员。1935年,61岁的他终于攒够钱安葬了妻子,了却了毕生心愿。
抗战爆发后,周恩来将父亲接到身边照料。在红岩村,这位老人主动承担起看仓库、打扫院落的工作,不愿给组织添负担。1942年病逝前,他还在救助沿途难民。当周恩来得知父亲离世的消息时,这位钢铁般的革命者罕见地情绪失控,在灵前痛哭失声。
周贻能一生清贫,却给儿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情重义、正直清廉的品格。周恩来贴身珍藏的父亲遗像,正是这份父子深情的见证。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