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蒋介石对国民党党务工作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1937年淞沪会战撤退时,他就对南京时期的党务工作提出严厉批评。1938年初,随着国民党中央迁至武汉,蒋介石的批评范围进一步扩大。他痛批党内官员身兼数职却不作为,党员作风浮夸,脱离群众。在蒋介石看来,虽然党章条文完备,但实际执行中纪律涣散,党员缺乏系统培训。更令他忧心的是,党务人员热衷于权力斗争,逐渐演变成类似清代八旗子弟的特权阶层。
1939年初,蒋介石的批评变得更加直白具体。他注意到许多地方党部名存实亡,组织生活形同虚设,有些党部甚至只有空头名册而无实际活动。在国父纪念周的公开讲话中,他痛斥党员腐化、工作懈怠,要求他们振作精神、加强修养。蒋介石特别指出,党务机关已经沦为衙门,官僚作风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私下里,他更是倍感无奈:元老派总是误解他的改革意图,年轻干部又缺乏干劲,这种局面让他发出事事皆非,诚不可救药的感叹。他甚至认为,早日实施宪政或许是挽救国民党的唯一出路。
这些批评折射出蒋介石对国民党积弊的清醒认识。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党务系统的种种问题:机构官僚化、脱离群众、组织松散、党员精神涣散等。蒋介石敏锐地指出,正是党务工作的滞后导致党员腐化和组织低效。尤其令他痛心的是,党务人员为争权位而荒废本职,使党的工作陷入空转。
为扭转颓势,蒋介石提出系列改革方案:广纳贤才充实党组织,健全基层党部,杜绝兼职兼薪现象。他强调党员要专注服务民众,停止内斗,强化小组会议功能,并禁止党务干预行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要求党员必须坚定信仰,深入基层,注重工作实效而非表面文章。
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失望。尽管蒋介石三令五申,地方党部仍无实质改进,基层组织近乎瘫痪。抗战时期的党务工作举步维艰:经费捉襟见肘,干部严重不足,仅靠微薄党费勉强维持运转。
在蒋介石任内,国民党虽多次尝试整顿党务,但收效甚微。面对纪律涣散、组织失调的顽疾,蒋介石既感无奈又觉挫败。他的批评既是对党务现状的不满,也反映出对党内上下脱节的深刻忧虑。尽管如此,他始终坚信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从未放弃改革希望。
蒋介石在战时多次指出,国民党在组织扩张的同时,实际工作却每况愈下。党务系统的衰退导致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他深刻反思道:即便取得军事胜利,若不能赢得民心,终难取得最终胜利。这种认识在当时党内要员中也有共鸣,如陈诚在1939年春就批评国民党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忽视民生诉求。随着战争持续,这些积弊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