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随着渡江战役的号角吹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曙光已经清晰可见。就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朝鲜劳动党重要领导人金一专程访华。在与毛泽东主席会面时,他郑重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中国能将解放军中的朝鲜籍部队移交朝鲜。毛主席审时度势,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当时解放军序列中确实存在三个主要由朝鲜族战士组成的师级单位,其中两个驻守东北,一个正在南方作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国际主义精神超越国界,许多革命者都将世界革命事业置于个人国籍之上。
这三支精锐部队很快完成整编,浩浩荡荡返回朝鲜半岛,成为金日成南下作战的重要力量。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竟有超过一万名朝鲜籍战士选择重返中国东北定居,这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要理解这段历史,需要追溯到日本侵略时期。虽然日本1937年才全面侵华,但对朝鲜的殖民统治早在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就开始了。面对日本的残暴统治,大批朝鲜爱国志士流亡中国,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抗日游击队和活跃在华北的朝鲜义勇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燃起抗日烽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组建了多支抗日游击队。年轻的金日成曾担任磐石游击队政委等重要职务。这些朝鲜籍部队后来被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等正规部队。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部分朝鲜战士被迫退入苏联境内,少数人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另一支朝鲜义勇军主要在太行山根据地活动,与八路军密切配合。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就着手安排朝鲜同志回国事宜。1945年8月,朱德总司令亲自指示朝鲜籍战士开赴东北,为回国做准备。日本投降后,朝鲜义勇军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但由于苏联方面的阻挠,最终只有武亭等70多名干部得以回国,其余人员都留在中国,成为后来朝鲜师的中坚力量。
抗战胜利时,东北地区生活着170多万朝鲜侨民。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近4万名朝鲜族青年加入解放军。1948年底,这些部队被整编为第164师、166师和156师。前两个师很快应朝方要求移交,156师则在补充兵员后,于1950年以独立第15师建制返回朝鲜。
这些历经战火淬炼的部队本应成为朝鲜人民军的骨干,但金日成却对他们另眼相看。深受苏联军事思想影响的金日成,更青睐全苏式装备的机械化部队。他将从中国返回的三个师都安排为辅助部队,在战争中承担次要任务。
实战证明,金日成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他寄予厚望的苏械师团战术呆板,而来自中国的朝鲜师却展现出顽强战斗力。特别是在志愿军入朝后,这些部队开始承担更重要的作战任务。方虎山指挥的第六师团在伤心岭、血染岭战役中让美军付出惨重代价。但连年征战也使部队损失巨大,战前4万多人的部队,到战争结束时仅剩万余人。
1958年志愿军凯旋归国时,三个朝鲜师早已完成移交。但据1981年统计,约有6000名朝鲜族战士战后选择返回中国。1982年黑龙江五常地区的调查显示,在当地4.5万朝鲜族居民中,有209人是战后归来的老兵。综合推算,返华总规模约万人左右。
这些战士选择回归中国,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战后中国相对朝鲜更为安定,正处在建设时期;其次,许多人在中国生活多年,早已将这里视为故乡;最重要的是,朝鲜对延安派干部的清洗政策,让这些曾在中国战斗过的军人感到心寒。像战功赫赫的方虎山被调离一线,朴一禹更遭到处决,这种政治环境促使许多人选择回到中国这个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