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本】
1867年,新疆地区爆发了一场由阿古柏主导的叛乱。在沙俄将领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的暗中支持下,叛军迅速壮大,杀害地方官员,局势一片混乱。新疆官府束手无策,而远在北京的清廷却陷入了一场无谓的争论——大臣们只顾争执海防与边防孰轻孰重,对边疆危机视而不见。
就在此时,一位年迈的大臣站了出来,他便是左宗棠。他慷慨陈词,指出新疆绝非荒芜之地,而是物产丰饶的宝地:“天山南北盛产粮食、瓜果,牛羊成群,矿产丰富,金、银、煤、铁、玉石储量惊人。若弃之不顾,西北门户洞开,叛军与沙俄必将趁虚而入,届时大清危矣!”
左宗棠在奏折中进一步强调:“保新疆即保蒙古,保蒙古即卫京师。西北疆土相连,若新疆失守,蒙古难安,陕甘、山西等地将永无宁日,甚至京畿重地亦难保全。”他的据理力争最终打动了慈禧太后。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新疆军务。
尽管军饷短缺、弹药不足,左宗棠仍毅然率军西征,甚至抬棺出征,以示死战之志。起初,他麾下有八万将士,但多为湖湘子弟及川陕散兵,难以适应塞外作战。为此,左宗棠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针对性训练,最终裁撤两万老弱,仅率六万精锐出嘉峪关。
1876年7月,清军发动攻势,以新式开花炮轰开古牧地城墙,8月17日攻克该城,歼敌六千。11月,玛纳斯南城亦被收复。次年4月,清军趁冰河解冻之机南下,半月内连克吐鲁番等三城。左宗棠深知“一鼓作气”之理,麾下谋士如云,连日后名扬天下的王闿运亦在其帐下效力。更关键的是,新疆百姓纷纷倒戈,为清军带路,阿古柏彻底失去民心。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之策,在各族百姓支持下势如破竹,迅速平定叛乱。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与沙俄谈判收复伊犁。沙皇尼古拉二世态度傲慢,企图拖延,左宗棠则陈兵边境,以武力威慑。最终,中俄达成协议,清廷成功收回伊犁,新疆全境重归中国版图,为国家夺回两万平方公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