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大政权形成鼎足之势。由于孙刘联盟的牵制,实力最为雄厚的魏国始终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对任何一方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了著名的夷陵之战。此时魏国君主曹丕却按兵不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首先,魏国内部局势并不稳定状态。夷陵之战爆发于公元221年,而就在前一年(220年),曹丕刚刚通过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的方式登上帝位,正式建立魏国政权。这一重大政治变动意味着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正式宣告终结。当时魏国朝堂上仍有许多忠于汉室的老臣,他们对新政权心存芥蒂。此外,各地豪强势力也在暗中观望,随时可能借机生事。在这种情况下,曹丕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基础,稳定国内局势。若贸然出兵攻打吴蜀,不仅胜负难料,更可能引发内乱,导致政权不稳,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吴蜀双方在交战期间都保持着高度警惕。虽然夷陵之战是吴蜀之间的直接冲突,但双方都留有重兵防备魏国。刘备在出征时,除了亲率的主力部队外,还安排了魏延率领三万精兵镇守汉中要地,赵云统领两万兵马驻守益州大本营,其他边境要隘也都部署了防御力量。同样,孙权方面除了迎战蜀军的部队外,在合肥等战略要地也驻扎了约七八万人的防御部队。这种军事部署表明,即便在交战期间,刘备和孙权都时刻提防着魏国的动向。曹丕若轻举妄动,很可能促使原本交战的吴蜀再度联合,共同对抗魏国。
此外,当时孙权已向曹丕称臣,曹丕也正式册封孙权为吴王。这种表面上的臣属关系虽然脆弱,但若曹丕背信弃义出兵攻吴,不仅会失信于天下,还可能引发其他势力的警惕和反抗。在道义上,这将使魏国陷入被动局面。因此,综合考虑内外因素,曹丕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后再作决断,这无疑是更为稳妥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