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军入关20年后,一个叫张煌言的人死了,从此,明朝彻底结束
创始人
2025-10-07 17:05:50
0

清朝康熙三年,南明忠臣张煌言的悲壮结局

清朝康熙三年,浙江总督赵廷臣成功抓获了南明遗臣张煌言。消息传到京城,康熙皇帝欣喜若狂,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立即下令处死张煌言。同年九月七日,张煌言全家遇害。

张煌言死后,一位不知名的书生为他撰写了《兵部左侍郎张公传》,文中写道:

“自丙戌至甲辰,盖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张煌言从清军入关时就开始抗清,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了十九年。他的死,象征着明朝的彻底终结。

一、南京陷落,书生投军

1644年(顺治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随后清军入关,迅速击败李自成,掌控了全国大局。尽管南方仍有许多地区名义上属于明朝,但朝廷已名存实亡。

第二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帝被俘,南京的失守对南明势力造成沉重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许多明朝旧臣选择投降,但也有人奋起反抗。以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为首的义士在宁波举起了反清大旗。

为了凝聚人心,钱肃乐等人决定拥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孙,他的加入使得江浙一带的抗清力量迅速壮大。

崇祯帝死后,南明先后出现了“四帝一监国”的局面,其中弘光帝、隆武帝、建武帝、永历帝为“四帝”,而“一监国”正是鲁王朱以海。然而,由于各派势力互相争斗,南明内部矛盾重重。在朱以海的阵营中,有一位核心人物,他就是本文的主角——张煌言。

张煌言,号苍水,出身官宦之家,自幼丧母,由父亲严格教导,熟读经史。22岁时,他考中举人,并娶妻董氏。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已风雨飘摇,李自成的起义军席卷全国。张煌言心怀报国之志,希望能为朝廷危局出一份力。

三年后,北京陷落,崇祯帝殉国,南京也很快被清军占领。许多同科举人劝他参加清朝的科举,但张煌言断然拒绝。他告别怀孕的妻子,毅然投奔钱肃乐的义军,并参与拥立朱以海为监国,开始了他的抗清生涯。

二、四入长江,震撼清廷

朱以海在浙江一带构筑“钱塘江防线”,试图阻挡清军南下。然而,由于实力悬殊,杭州最终失守。此时,离家一年的张煌言回到家乡,发现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妻子见到他归来,喜极而泣,但张煌言却告诉她,自己即将再次出征,前往舟山继续抗清。

妻子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只能含泪为他收拾行装。这一别,竟成永诀,夫妻二人再未相见。十多年后,他们先后被清廷杀害。

在舟山,张煌言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负责招兵买马。他治军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军队规模迅速扩大。清军多次进攻舟山,均被击退。在此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但他因军务在身,未能回家奔丧,选择了尽忠报国。

随后几年,张煌言创造了“四入长江”的辉煌战绩,令清廷震动。1655年,他与名将张明振率600余艘战船沿长江而上,突破清军封锁,直抵南京燕子矶,随后迅速撤退,令清军措手不及。

同年,他再次率军入江,烧毁清军粮草,扰乱其南下计划。年底,他第三次深入长江,在南京郊外祭奠明太祖,并缴获大量军火。

后来,张明振战死,张煌言联合郑成功第四次入江。这一次,他佯攻南京,吸引清军主力,而郑成功则趁机攻下镇江,取得大胜。沿江百姓纷纷响应,24个县重新归附南明。

然而,郑成功未能乘胜追击,反而休整军队,导致清军援兵赶到,战局逆转。郑成功仓促撤退,张煌言被围困,最终只能弃船登岸,分散突围。他的部队损失惨重,许多人战死或隐居。张煌言本人则历经艰险,最终逃回浙江,重整旗鼓。

三、孤军奋战,坚守信念

1662年,郑成功退守台湾,永历帝被吴三桂擒获,鲁王朱以海病逝。至此,东南地区仅剩张煌言仍在坚持抗清。然而,失去皇室支持的抗清事业愈发艰难。

清廷多次围剿张煌言,他不得不退守海上,处境日益恶化。浙江总督赵廷臣敬佩他的忠义,多次劝降,均被拒绝。清军甚至抓了他的妻儿,以家人性命相威胁。张煌言沉默良久,最终回答:“亲人可以怀念,但不能成为谈判的筹码。”

部下见他孤身一人,提议为他纳妾,他断然拒绝:“妻子尚在狱中,我岂能负她?”

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康熙三年,张煌言的部队仅剩数千人,且多为伤兵。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他解散部队,隐居海岛,却因叛徒出卖被捕。赵廷臣怕他自尽,用软绳捆住他的手脚,并派旧部劝降。张煌言坚定地说:国亡不能报、父丧不能葬,妻陷不能救,近日之事,求速死尔。

他被押回宁波时,家乡百姓纷纷前来探望,视他为英雄。不久,清廷下令处死他。康熙三年九月初七,张煌言身着明朝衣冠,拒绝下跪,最终坐着受刑。而他的妻儿,已在三日前被杀。

张煌言死后,有人为他写下“煌言死而明亡”的评价,短短六字,道尽悲壮。

结语:气节永存,精神不朽

明朝与清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民族团结的今天,张煌言或许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但他忠贞不屈的气节,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纪念他,并非评判他的选择是否正确,而是颂扬他的浩然正气。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基。

相关内容

多名游客登山被困 志愿者放...
国庆中秋假期,户外运动升温,不乏游客迷路被困。近日,福建山地救援队...
2025-10-07 09:13:37
近千名游客因暴雪被困珠峰现...
10月5日,有网友发布求助信息,西藏海拔4900余米处的珠峰东坡营...
2025-10-07 09:09:41
知名5A级景区,致歉!
10月6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发布情况通告: 10月5日18时4...
2025-10-07 09:08:49
满某(男,26岁)、刘某某...
10月5日,北京密云警方通报,2人在司马台长城刻字,被依法查处。 ...
2025-10-07 09:08:44
多彩假期 活力文旅
文旅消费谱绘多彩假日 国庆中秋假期,我市文旅市场一派繁荣。在大峡谷...
2025-10-07 09:07:30
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10大特...
内蒙古十大特色美食充分体现了草原饮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蒙古族传统与...
2025-10-07 09:07:25
这份假期健康饮食小贴士,请...
放假期间 不管是家庭聚餐 还是外出旅游 美食都是少不了的“快乐搭档...
2025-10-07 09:06:49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
国庆中秋长假,许多游客纷纷选择出国旅游。不过,由于出境游玩的中国游...
2025-10-07 09:06:14
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推荐,北...
北京取名字的地方推荐,北京给孩子起名字最好的地方 北京取名字的地方...
2025-10-07 09:06:14

热门资讯

梁鹤年谈“城市人”与人本主义的... 梁鹤年(章静 绘) 梁鹤年(Hok-Lin Leung),享誉世界的城市规划学者,曾任加拿大女王大学...
原创 周... 1916年的除夕夜,未满18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写下一篇充满思亲之情的作文。文中描述了南方守岁的传统习俗...
原创 为...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明朝。明朝末年,气候异常寒冷,当时的平均气温创下了两千多年来的最低纪录。这种极端天气...
原创 原... 在中国古代,姓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最初,姓氏是贵族阶层的专属标识,普通百姓只有名字没有姓氏。...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伊文龙:“00... 十三陵文物修复师伊德林(左)、伊文龙父子。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伊文龙,2000年出生...
原创 这... 这是把自己人当“日本人”来整?留学生在美国西贝餐厅吃饭,发现肉是现切的,烧卖都是现包的! 都说橘生淮...
原创 揭... 清朝外交权力的演变:从地方主导到中央与地方并行的双轨制 1. 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背景 为应对日...
“山海书谭 文史讲堂”再现百岁... 山海书谭 文史讲堂 再现百岁老兵的革命斗争和军旅生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原创 扶... 秦朝为何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很多人认为这与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密不可分。那么,如果当初继位的是一位仁...
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山河壮美的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遗存璀璨夺目,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